索  引  号: 234234234444444444/2024-00034 生成日期: 2024-04-26
文       号: 关键字: 建材,水泥,企业,加快,行业
所属机构: 白银区 发布机构:
白银市建材行业碳达峰重点任务是什么?
信息来源:市工信局
发布时间:2024-04-26 08:47
浏览次数:

(一)强化总量科学控制

1.引导低效产能退出。依据“双碳”政策、能耗双控和一系列强制性标准等,进一步提高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通过产能置换高能耗生产线,发挥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水耗等指标作用,引导能耗高、排放大的低效产能有序退出。鼓励第三方机构、骨干企业等联合设立建材行业产能结构调整基金或平台,进一步探索市场化、法制化产能退出机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2.防范过剩产能新增。严格落实水泥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大对过剩产能的控制力度,坚决遏制违规新增产能,妥善处理在建产能项目,全面清理整顿已建成的违规产能,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严惩批小建大和杜绝产能置换违规,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保总产能维持在合理区间。加强中材甘肃水泥公司、白银寿鹿山水泥公司、甘肃恒大陶瓷公司、甘肃金杭瑞建材科技公司等企业管理,加快建立防范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化、法治化长效机制,防范产能无序扩张,稳定建材行业产业链供应,保障行业稳健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3.完善水泥错峰生产。分类指导、差异管控、精准施策,推动全市水泥错峰生产有序开展,有效避免水泥熟料生产排放与取暖污染排放叠加。在春节、酷暑伏天、雨季和重大活动期间开展错峰生产,组织电石渣生产水泥熟料的生产线与白银寿鹿山、白银王岘等水泥公司沟通协调,通过“错峰置换”参与错峰生产。加大落实和检查力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水泥企业依法依规执行错峰生产的积极性,对不执行行规行约和不开展错峰生产的水泥企业,进行约谈惩戒,限制其生产线作为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推动原料替代更新

4.逐步减少碳酸盐用量。强化产业耦合,加快水泥行业非碳酸盐原料替代,鼓励中材甘肃水泥、寿鹿山水泥、白银市王岘水泥、靖远县新力水泥等水泥企业在保障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电石渣、磷石膏、氟石膏、锰渣、赤泥、钢渣等含钙资源替代石灰石比重,全面降低水泥生产工艺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提升水泥产品等级,加快高贝利特水泥、硫(铁)铝酸盐水泥等低碳水泥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优化水泥产品结构,鼓励发展特种水泥和水泥基材料,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研发含硫硅酸钙矿物、粘土煅烧水泥等材料,降低石灰石用量。(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5.加快提升固废利用水平。支持白银蓝天众成环保科技与白银寿鹿山水泥等公司利用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废弃物。鼓励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对产品性能无害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超细粉生产利用,分级分质利用固体废弃物,提高混合建材产品质量。提升玻璃纤维、岩棉、混凝土、水泥制品、路基填充材料和屋面材料生产过程中固废资源利用水平。充分利用白银市的煤矸石、尾矿渣、页岩、风集沙、石膏、粉煤灰等丰富资源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支持在平川区、靖远县和景泰县等县区建设一批达到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B级及以上水平的墙体材料隧道窑处置固废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6.推动建材产品减量化使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建立相应奖惩机制,监督和激励设计、施工、监管单位落实建材产品减量化目标措施,积极探索建材产品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方法路径,精准使用建筑材料,优化产品设计,采用可回收、可循环、可降解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鼓励消费者选择低碳、环保和可持续的建材产品,减量使用高碳建材产品。提高水泥产品质量和应用水平,促进水泥减量化使用。开发低能耗制备与施工技术,加大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发展新型低碳胶凝材料,鼓励固碳矿物材料和全固废免烧新型胶凝材料的研发。(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转换优化用能结构

7.加大替代燃料利用。鼓励企业实施一般固废替代燃料项目、生物质替代燃料项目等,支持白银蓝天众成等公司增加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及生物质等替代燃煤。支持垃圾衍生燃料、塑料、橡胶、生物质燃料等可燃废弃物替代燃煤,推动替代燃料高热值、低成本、标准化预处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化石燃料实现生产电气化应用,以废弃物替代资源能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净化环境。完善农林废弃物规模化回收等上游产业链配套,形成供给充足稳定的衍生燃料制造新业态,提升水泥等行业燃煤替代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8.加快清洁绿色能源应用。以打造千万千瓦级白银复合型能源基地为目标,优化建材行业能源结构,促进能源消费清洁低碳化,在气源电源等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条件下,有序提高白银一刀钢化玻璃、白银区人民玻璃纤维厂、甘肃恒大陶瓷、白银嘉鑫陶瓷、甘肃泰山石膏、景泰华峰石膏、白银志磊混凝土、白银胜昶水泥制品等企业的天然气和电的使用比例。推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建材行业燃煤加热、烘干炉(窑)、燃料类煤气发生炉等用煤。引导建材企业积极消纳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高于本区域最低消纳责任权重,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支持景泰县、平川区和靖远县等有关建筑陶瓷企业利用自有设施和场地实施太阳能利用、余热余压利用、分布式发电等,提升企业能源自给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供电公司、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9.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根据国家关于“双碳”“两高”项目管理的有关政策要求,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实现精细化能源管理。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严格执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加强对现有生产线的节能监察和新建项目的节能审查,对各生产线能耗水平进行全面梳理,根据生产线情况制定产能置换及技术改造方案,明确绿色能源项目规划,明确能耗目标指标并制定时间表和进度安排,树立能效“领跑者”标杆,推进企业能效对标达标。开展企业节能诊断,挖掘节能减碳空间,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加快技术创新推广

10.加快研发重大关键低碳技术。突破水泥悬浮沸腾煅烧、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等重大低碳技术关口。研发大型玻璃熔窑大功率“火—电”复合熔化,以及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有效突破建材窑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加强与二氧化碳化学利用、地质利用和生物利用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建设一批标杆引领项目。探索开展负排放应用可行性研究。加大低温余热高效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加快工业用低成本气凝胶材料研发及推广应用。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研发重大关键低碳技术。(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11.加快推广节能降碳技术装备。定期遴选公布一批节能低碳建材技术和装备。鼓励甘肃郝氏炭纤维等企业推进碳纤维及绿色低碳重大技术装备等国家重大项目攻关,水泥行业加快推广低阻旋风预热器、高效烧成、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等节能技术装备,玻璃行业加快推广浮法玻璃一窑多线、超细电子玻纤、高品质大尺寸玻璃新材料等技术,陶瓷行业加快推广干法制粉工艺及装备,岩棉行业加快推广电熔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石灰行业加快推广双膛立窑、预热器等节能技术装备,墙体材料行业加快推广窑炉密封保温节能技术装备,提高砖瓦窑炉装备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12.以数字化转型促进行业节能降碳。加快建材行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建材工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通过数据采集分析、窑炉优化控制等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全链条生产工序清洁化和低碳化。探索运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技术对企业碳排放在线实时监测,追踪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建立行业碳排放大数据中心。针对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碳排放特点,提炼形成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绿色低碳系统解决方案,在全行业进行推广。(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大数据管理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推进绿色改造制造

13.构建高效清洁生产体系。强化建材企业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工厂,协同控制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定“一行一策”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评价和认证,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际清洁生产领先水平。在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污染物深度治理和二氧化碳超低排放改造,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绿色运输,打造绿色供应链,厂内物流运输加快建设皮带、轨道、辊道运输系统,减少厂内物料二次倒运以及汽车运输量,推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淘汰国四及以下厂内车辆和国二及以下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14.构建绿色建材产品体系。将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扩大绿色建材产品供给,提升绿色建材产品质量。大力提高建材产品深加工比例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高端化转型。加快甘肃恒大陶瓷、白银鸿瑞装配、甘肃鑫隆建材、白银一刀钢化玻璃等企业发展环保、可持续的生物质板材、生物质纤维板、生物质墙体材料等生物质建材,生产节能保温门窗、轻质墙体饰材、陶瓷薄板、纸面石膏板、高性能玻璃等新型建材产品。依托甘肃泰隆森矿业、金龙化工建材和泰山石膏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生物质建材、轻质高强墙材、防水防腐密封、纸面石膏板和特种水泥等产品,打造矿石原料—水泥—水泥制品、石膏—建材制品、废渣原料—新型建材制品等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15.加快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引导中海建材、恒大陶瓷、泰瑞陶瓷、金龙建材、诺克保温建材、康宝建材等企业加快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材料建设改造厂房,集约利用厂区。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政府带头采购和使用绿色建材,逐步在全社会形成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的良好氛围,推进宜居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在农房改造、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工程建设项目中优先应用绿色建材,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建材产品体系。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提升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改造中使用绿色建材,特别是节能玻璃、新型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的比例,到2030年星级绿色建筑全面推广绿色建材。(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