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234234234444444444/2025-202099 生成日期: 2025-08-07
文       号: 关键字: 上半年工作总结
所属机构: 白银区 发布机构:
白银区经济合作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8-07 10:33
浏览次数:

白银区经济合作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白银区经济合作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招商引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6,新签约入库项目9个,签约资金17.99亿元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2个,招引4三个500、上市公司、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来银投资项目6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精准谋划,系统布局招商方向构建五个清单一张图谱体系系统谋划精准招商的核心举措。建立在外优秀人才清单,加强联络服务,发挥乡情纽带吸引老乡返乡投资;制定项目清单,统筹省市级重大招商活动拟签约项目;梳理目标企业清单,围绕重点产业链定向攻关;制作投资机会清单,汇编投资项目便于企业选择;汇总产业政策清单,让招商政策一目了然;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精准锁定目标,实施补链稳链强链招商和集群式招商。

(二)借势发力,用好展会平台资源积极参与兰洽会等重大投资推介活动,深耕兰洽会等招商平台特别是充分利用兰洽会作为白银区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主要平台的重要作用精心组织参与兰洽会期间的展览展示、宣传推介、项目洽谈、签约等工作,广泛宣传白银区投资环境与机遇,吸引省内外客商。2025年,白银区在第三十一届兰洽会上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5个,签约金额达103.05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0个,签约金额31.01亿元;协议项目5个,签约金额75.04亿元,涵盖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农业、通道物流、新材料、先进制造及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有效拓宽了引资渠道。

聚焦链条,强化产业链招商积极培育本土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充分发挥其市场号召力和供应链管理优势,实施以商招商。在新能源领域,以银高储能科技(8GWh磷酸铁锂电池项目)为链主,成功引进正极材料前驱体等关键配套项目,加速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储能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领域,以甘肃皓天医药为链主,向上延伸布局特色原料药中间体,向下发展制剂生产及CXO服务,成功签订重庆赛诺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化培植生产冬虫夏草、润和催化剂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高性能催化剂等项目投资合同着力打造完整产业链。今年以来,围绕“2+6”产业链,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抢抓招商机遇,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赴上海、成都、重庆、郑州、长沙、合肥等地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12次,请进来实地考察36次,与中车集团、北京翠微集团、中安电投(四川)能源集团、内蒙古军创联合生物科技、陕西博严智能科技、上海润和山东中慧高芯50余家企业开展考察交流活动。

优化环境,健全项目服务机制推行六个一帮办服务牢固树立以招商引资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成败理念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位领导、一个团队、一份承诺、一抓到底的全生命周期帮办服务机制。强化领导包抓成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包抓领导专班和兰洽会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包抓专班各产业链包抓领导靠前指挥、亲自部署、定期调度。创新服务方式由产业链负责人一对一开展上门办”“零跑腿服务,帮助招商引资企业高效办理前期手续,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上半年共办理公司注册、项目备案等帮办手续60余次,并积极开展我在现场暖企行动,工作人员主动下沉企业一线,深入摸排企业需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助企纾困

三、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

() 项目储备质量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一是龙头项目支撑不足。签约项目数量可观,但呈现小而散特征,缺乏具有全局性、战略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或行业头部企业投资的标杆性项目。二是产业链深度与协同性不足。部分产业链条偏短,存在有链无群群而不强问题产业链环节间的配套协作和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新材料产业链中,铜基材料仍以初加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占比低;稀土新材料中高端应用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较少。三是四新项目储备不足,同质化风险逐步显现。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导向的前沿项目储备不足。部分领域(如新能源)存在项目同质化倾向,过度集中于电池制造、储能集成、正极材料等环节,在光伏/风电整机制造、氢能装备等前沿领域布局不足,产业链纵向延伸不够,高价值闭环生态尚未形成。

() 关键要素保障约束日益凸显

一是土地资源紧张与规划制约。园区内连片成熟产业用地不能满足大项目入驻需要、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滞后、产业规划过窄等问题,影响项目招引、及时供地和开工(如中车扩产二期塔筒制造项目受土地指标制约)。二是能源指标约束趋紧。在双碳目标下,能耗指标(尤其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至关重要的绿电指标)获取难度增大、成本上升,制约高耗能高附加值项目(如先进有色加工、硅基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落地。三是基础设施配套存在短板。部分园区(如银西生物医药产业园局部)的(汽)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滞后,专业配套能力不足,影响企业生产和新项目入驻效率。标准化厂房建设速度需提升。

() 招商模式创新与效能有待提升

一是招商方式相对传统,创新应用不足。仍以传统上门拜访、参加展会为主,资本招商(产业基金撬动)、企业并购招商、人才招商、科研成果转化招商等新模式应用不充分、效果不明显综合性推介会投入产出比偏低。部分大型综合性招商活动成本高,目标泛化、精准度不够,实际签约成果与投入相比不够理想,实效有待提升。项目洽谈转化率不高,招大引强深度不够。对目标头部企业的产业布局、投资战略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前期对接精准性不足。受区位、配套基础、能源资源、技术等综合因素影响,尤其在高精尖项目上竞争力有限,洽谈成功率受影响。

() 营商环境与服务效能需再优化

一是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待打通。面向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专项扶持政策知晓度和可达性不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融资担保覆盖面有限。二是跨部门协同联动有待加强。部门协同推进项目的机制需优化,信息共享、决策联动效率待提高。审批服务中部门间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现象仍存。项目前期准入(选址、产业政策审查)及环评、能评、安评、施工许可等环节的统筹协调与并联办理效率需提升。三是专业化服务队伍能力亟需提升。既懂产业、市场、政策,又精于沟通谈判和公关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影响项目研判、谈判和落地的专业性。招商队伍在产业知识、专业谈判技巧、市场洞察力、资本运作能力等方面,与专业化、精细化招商要求及对接头部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正视差距、瞄准目标、奋力直追,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有成效。

深化区域协同,打造产业承接高地

一是深度融入兰白一体化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共建区域物流枢纽,与兰州国际陆港深度联动,优化物流路径,显著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充分发挥国家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优势。以一区六园为载体,深化与中东部发达城市(如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的产业合作。二是精准承接产业转移抢抓东中部地区产业向西转移机遇,升级传统产业围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现代化工等,承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壮大新兴产业重点瞄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完善产业链条。

聚力招大引强,创新拓展招商路径

一是纵深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集中优势资源筹备好重大节会招商活动,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上市公司、行业头部企业及独角兽瞪羚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产业项目。二是推动招商模式多元化升级在巩固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商会招商、亲情招商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匹配项目与资源,提升招商效率。探索设立白银区重点产业引导基金、创投基金,以股权投资撬动重大项目落地。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中科院在甘院所等)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推动组建以本地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承接产业化项目。三是创新探索招商新领域密切追踪低空经济等新领域进展情况积极布局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等新兴领域项目。深化飞地经济合作主动与东中部省市对接,探索多种形式的飞地经济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突破地域限制承接优质项目。

强化要素统筹,优化提升承载能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产业园区道路、管网、污水处理、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补齐短板,提升项目承载力。推广工业地产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定制厂房等工业地产项目,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缩短企业建设周期,降低初始投资成本。二是破解人才瓶颈精准引才完善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和政策,大力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工匠。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输送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完善线上线下招聘服务平台,有效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聚焦服务提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深化项目全流程管理紧盯年度到位资金目标,完善重点签约项目落地跟踪管理流程。坚持和完善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张清单的推进机制,强化包抓领导牵头抓、责任部门具体抓、专人负责、专项保障四位一体责任体系。二是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坐等上门主动问需,建立更加紧密的政企沟通合作关系。深入开展企业走访调研,精准掌握企业诉求和发展痛点。三是畅通问题解决渠道建立高效的问题协调解决机制,针对项目落地建设中的堵点难点,由包抓领导或工作专班牵头,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限期解决。四是落实落细惠企政策加大国家、省、市各项惠企政策(尤其是吸引外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的宣传解读和兑现力度,确保企业应享尽享。

完善工作机制,夯实招商引资基础

一是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探索市场化选聘招商人才机制充实专业招商力量,通过引进、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打造一支懂产业、通政策、精谈判、善服务的专业化招商队伍。二是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建立健全跨部门(发改、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商务等)常态化协调联动机制,形成招商合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