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234234234444444444/2025-00010 生成日期: 2025-02-17
文       号: 关键字: 总结
所属机构: 白银区 发布机构:
白银区经济合作局 2024年招商引资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打算
信息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2-17 15:58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白银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融入省委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工业强区、产业兴区,持续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紧盯产业链短板缺项、双碳目标导向和上下游关联靶向,以拼的精神、抢的姿态、啃硬骨头的劲头,千方百计找项目,想方设法挖资源,以非常之举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努力实现项目招引大突破、产业集群大发展、综合实力大提升,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现将2024年度招商引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241-12月,共签约招商引资入库项目18个,签约资金51.15亿元,到位资金43.98亿元,资金到位率85.98%;累计完成到位资金54.74亿元,同比增速25.33%。近两年资金到位率90.39%

(二)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构建招商矩阵

一是在招商机制上下功夫。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和项目建设的源头活水,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意识,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制定白银区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梳理全区资源优势与缺项,凝练政策清单、项目清单、投资机会清单,多措并举为招商引资工作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保驾护航。二是在谋划储备上出实招。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情况,整理优化、梳理储备、谋划凝练重点招商项目26个,建立《白银区招商引资项目库》,对招商引资项目按合同、协议、意向、对接等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实行红黄蓝三色管理,按时调度,动态更新,抓好重点项目跟进,努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在招商宣传上谋创新。修订编印主题鲜明、内容丰实、流程清晰的招商宣传册,更新制作白银区招商推介宣传片,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城市形象,打造我区城市品牌,累计发送宣传资料2800余套。同时,丰富线上宣传形式,开通白银区经济合作局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真金白银魅力白银区”“白银区新闻公众平台媒介大力宣传各类招商引资活动资讯、招商引资知识、白银区投资指南、重点推介项目全面展示热火朝天的招商氛围。

2.丰富招商举措,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一是抢抓招商机遇。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紧盯三个500企业、上市公司、头部企业,赴北京、杭州、上海、西安、重庆、成都、广州、深圳、沈阳等地开展走出去考察招商活动60余次,请进来交流合作活动120余次,共对接企业220余家。中车集团深圳众城卓越、山东恒鲜、武汉天钠、上海均和、天天充电、双登集团等企业开展考察交流活动。与上海爱萨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药自动程序复温设备生产基地项目、北京含锦集团白银区智能充换电站项目、甘肃北源仓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白银东台北源物流园项目等12个项目签订了框架协议。二是聚力节会招商。积极组织参加兰洽会、甘肃省重点产业招商推介会、闽粤重点企业甘肃行招商推介会、2024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等各类招商节会,做好会期展览展示、宣传推介、项目洽谈、项目签约、投资促进等各项工作,广泛宣传和吸引省内外客商来我区投资兴业。通过精心推介与洽谈,各类重点节会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7个,签约金额141.1亿元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通道物流、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和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三是强化产业链招商。始终把新能源电池产业作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的优势特色产业和重要支撑产业。打造以银高储能为链主企业的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招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为主的补链项目和动力电池、储能组装生产为主的延链项目,力争全区电池新材料产业体系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成为全区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四是推进驻点招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驻点招商工作,从全区各部门遴选了一批政治素质高、沟通协调能力强、熟悉白银区区情、产业规划及招商政策的干部,组建了一支专业化招商队伍,驻广州开展招商工作。926日,市委书记杨建武带队赴广东省招商考察,拜访广东省甘肃商会,为白银市广州招商中心、广东省甘肃商会白银市招商引资工作联络处授牌。并紧紧围绕白银区“2+6”产业链,通过电话、网络、会议、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与广东省甘肃商会、深圳甘肃商会、珠海甘肃商会等商会组织及当地客商深入沟通交流。积极对接驻广东办事处、福建办事处等机构,深入了解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广泛收集招商信息,结交了100余位企业家,洽谈了多个优质项目。目前,白银区水川湿地公园文旅综合体项目一期已入库,白银东台北源物流园项目、深圳市汉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精馏提纯项目已签约框架协议,深圳聊本质、深圳迪克曼、广东蓝潜等3家意向投资企业正在洽谈对接中。

3.坚持高位推进,全力以赴促进落地

一是落实项目帮办服务机制。由产业链负责人一对一开展帮办服务开展上门办”“零跑腿活动,帮助招商引资企业开展各类前期工作,协调解决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帮助惠安芊溢服饰办理供水供电等事项,为北源仓储物流、山东恒鲜全银农商旅、山东中车集团、金穗房地产、锦源新能源、陕西海全汇康文冠物科技等企业办理项目联合评估、工商注册、立项备案等前期手续。截止目前,共帮办项目手续30二是工作专班精准服务。成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包抓领导专班和兰洽会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包抓专班,各产业链包抓领导把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靠前指挥亲自部署、定期调度,形成领导主抓、执行链长部门主推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全流程政策保障。及时了解企业在环节中的动向,把握企业诉求和痛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助企纾困建立健全企业反馈问题的处理机制,明确责任人和处理时限,把问题落到实处,定期对企业进行回访,了解问题解决情况,确保企业满意。

存在的问题

一是招商方式仍需创新。招商方式单一、获取项目信息能力不足部门联动招商存在局限,通常是会议招商多、专业招商少,土地招商多、产业招商少,前期对客商的信誉度、投资实力了解不足,导致服务客商多,项目落地少现象的发生。二是区域经济协作还需加强。与周边地区沟通交流少,难以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和层次,推进合作共赢。三是招大引强还需加力总体上看,引进项目中有影响力、有聚集带动作用的大项目还不多。特别是工业上,在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领域的沿链、强链、补短板的大项目不多。在部分产业链中,链主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难以对上下游产品和企业进行链接和追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四是招商专业知识仍需精进。部分工作人员专业能力较为薄弱,受专业能力所限,招商人员工作方法较为单一,与企业衔接时存在局限性。

三、2025年工作计划

当前,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政策,推动东南部沿海产业向西部转移,为西北地区招商引资带来了新机遇。2025年,白银区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抓政策机遇,继续锚定产业链短板缺项、双碳目标导向和上下游关联靶向做强产业集群。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聚焦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战略腹地和备份关键产业的号召,发挥白银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项目落地白银

一是在拓展创新方式上再加力。强化以商招商,鼓励支持银高储能、领储宇能、皓天医药、宏达铝业等重点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宣传推介白银,扩大有效投资,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强化节会招商广泛收集各类节会信息,积极参加省内外重大招商活动,完善节会服务、项目引进签约工作。推进“飞地经济”聚焦绿色能源体系构建、有色金属产业布局、家居建材行业发展等方面,加强与佛山市南海区对接力度,推动南海区优势产业与白银区资源禀赋耦合互补。承接南海区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产业转移,积极对接招引当地优势产业项目落地白银,促进更多跨区域转移项目落地实施。探索“低空经济”。积极对接甘肃神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通用航空及无人机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低空经济领域企业落户发展,为发展物流新模式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借助现有的机械加工、电子制造等产业基础,培育航空零部件制造、航空维修服务等产业集群,实现低空经济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大驻点招商工作力度。驻点干部要围绕白银区主导产业和“2+6”产业链,明确重点招商领域和目标企业,走出去上门招商。以商会、办事处等机构为沟通桥梁,主动拜访当地企业家和意向企业,宣传白银区投资环境,拓宽招商资源网络,争取合作机会。

二是在推进项目落地上再加力。紧盯在谈重大项目,加大跟进力度,及时洽谈企业投资意愿动态,梳理解决投资堵点难点问题,逐项目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包抓责任人办理时限和推进措施,加强督导调度,真正以制度护航速度。紧盯应开工未开工、应投产未投产重点招商项目,认真梳理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根源,坚决打掉拦路虎,畅通绿色通道,落实产业链负责人一对一帮办,充分调动相关职能部门一盘棋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项目落地的强大合力防止项目流失,形成招商闭环。

三是在强化宣传推介上再加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宣传白银投资环境、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举办推介会、参加展会、发布招商信息等方式,积极向广大客商展示白银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积极邀请企业家来白银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白银的投资魅力。

四是在强化服务保障上再加力。督促各职能部门优先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切实推行承诺制、容缺受理、全程网办等投资审批,强化招商引资帮办代办服务机制,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提升服务效能。全面落实服务承诺制,聚焦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瞄准困扰企业的烦心事、忧心事、揪心事,努力做到企业有诉求、政府必回应,有事随时办、无事不打扰,着力形成法治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服务环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