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2022-172732 | 生成日期: | 2022-05-27 |
文 号: | 关键字: | ||
所属机构: | 发布机构: | 白银区人民政府 |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奋力推进全省林草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
发布时间:2022-05-27 15:15
浏览次数:
|
|
|
|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旭晨在《甘肃工作》2022年第3期发表署名文章,进行政策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林草事业发展,对林草工作亲切关怀、殷殷嘱托、寄予厚望。我省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省委尹弘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心中都要有自己的“祁连山”。林草行业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奋力开创全省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新格局。乾坤移气象,草木转光辉。当前,全省林草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阶段,广大林草人将牢记嘱托,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抢抓机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奋力推进全省林草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稳中求进,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甘肃属于内陆欠发达省份,同时也是生态脆弱省份,面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根据国土“三调”数据,全省林地面积1.19亿亩,草原面积2.14亿亩,湿地面积1778.37万亩;全省荒漠化监测数据,沙化土地面积1.82亿亩,林草行业监管的林地、草原、湿地、荒漠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0%以上。对林草行业而言,围绕落实全省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全省各级林草部门将严格执行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加强林草资源保护。严格林地草原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等制度,扎实落实天然林、公益林保护,监督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高水平保护好林地、草原、湿地等生态用地。加快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实施科学保护为前提,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修改完善和归并整合,对确需保护的区域严格保护,将不具备保护价值的区域按程序调出保护地,进而实现保护与发展互动,生态与产业并进。 二、坚持生态立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甘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积极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对缺林少绿的甘肃而言,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对种草种树和改善生态孜孜以求。先贤“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壮举至今人人称颂。经过多年努力,我省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2.6%提升到11.3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升到53.04%,但与全国森林覆盖率23.04%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56.1%的平均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抓生态。全省各级林草部门将以建设美丽甘肃为目标,落实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十四五”林草保护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3.5%,湿地保护率超过44.16%,加快建设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甘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有效防控森林草原火灾、松材线虫病疫情、草原鼠虫害等自然灾害。“十四五”期间,力争年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控制在0.9‰和3‰以内,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0‰以内。全面推行和深化落实林长制,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将林长履职情况纳入市县领导干部考核,压实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力争2022年底建成运行规范、权责清晰、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林草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林长制助力实现“林长治”。 三、坚持产业富民,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对甘肃而言,既要通过种树种草,建设更多的绿水青山,又要积极探索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全省林草生态建设引入充足的项目资金支持。全省各级林草部门将自觉扛起践行“两山理论”的政治责任,做到“稳”字当头、“进”字加力、“保”字托底、“干”字提效,让陇原大地绿水青山常在,金山银山常有。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推广张掖市林业碳汇交易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国家碳市场交易。发挥独一份的林草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草原公园、湿地公园、荒漠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发展旅游观光,在不影响生态安全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经济、木本油料、种苗花卉、草产业、沙产业等林草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和林草增效。结合甘肃草原面积大、草种资源丰富、草种适宜区域广、科研基础好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草种产业。组织实施核桃、花椒、油橄榄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力争2022年新建基地28.34万亩,完成老旧果园提质增效125.15万亩。与省农发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增强林草发展活力。 四、坚持一体化保护,走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林草行业承担山、林、湖、草、沙、冰的保护修复工作,同时与田、水的保护利用密切相关,做好林草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全省各级林草部门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举措。认真编制全省“十四五”国土绿化规划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持续开展植树节宣传和省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活动,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积极培育种质资源,建立优良乡土林草品种推广目录应用机制,提升乡土品种和良种使用率。落实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要求,造林任务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开展关注森林活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做好森林城市、森林小镇创建。抓好兰西城市群、省门第一道等重点区域国土绿化。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退化草原修复治理、草原鼠虫灾害防控等工程项目,推广应用成熟治理模式。实施玛曲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和重点区域湿地保护修复。“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造林绿化260万亩以上,改良草原200万亩,生态种草200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1000万亩以上。 五、坚持绿色发展,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做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讲话时倡议,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大熊猫、雪豹、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13种,银杏、红豆杉、水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4种。随着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倡议的提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再次成为全球高度重视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工作。全省各级林草部门将努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享共荣的新境界,加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答好绿色合作、绿色发展“甘肃答卷”。开展大熊猫(第五次)、雪豹、蒙古原羚等物种资源专项调查,实施赛加羚羊、庙台槭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性保护工程。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争取国家尽快批准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监督管理,抓好美仁、阿万仓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试点,争取成功创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确保全省自然保护地保持在国土面积的18%以上,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提供繁衍生息的家园。加强全省76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能力建设,逐步扩大疫源疫病监测站点范围。完善野猪等种群造成群众财产损失补偿机制,探索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制度。做好野生动植物行政许可,建设全省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管理信息化平台,规范人工繁育场所经营管理。开展甘肃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六、坚持久久为功,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八步沙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视察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时,对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对防沙治沙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做出“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工作部署。全省各级林草部门将大力弘扬八步沙精神、塞罕坝精神等为代表的林草行业精神,始终保持想干事的热情,增强能干事的本领,提升推动落实的执行力,持续推进林草事业发展。尽快印发实施《甘肃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5年)》,完成《甘肃省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和六期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第六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和国家林草(沙化土地)综合监测,及时公布监测成果。加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三北工程六期、退耕还林还草、国家沙漠公园、社会公益造林等重点工程建设管理。聚焦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及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建设,争取规模化防沙治沙项目。加强河西走廊、玛曲、环县等重点区域规模化治理力度。坚持依法治林治草和科技兴林兴草,加强林草资源监测监管,建立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展打击毁林毁草毁湿专项行动,确保林草资源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有效防止荒漠化。“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68万亩以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