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2022-172732 生成日期: 2022-03-17
文       号: 关键字:
所属机构: 发布机构: 白银区人民政府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明生对《白银市白银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的解读
信息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2-03-17 18:05
浏览次数:

  一、文件出台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20〕9号)和《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21〕83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二、内容解读

  《意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发展方向2个方面。

  第二部分是发展目标。明确了 “十四五”全区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速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1.2%左右的目标要求。

  第三部分是重点任务

  (一)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突出打造“两带五基地”(“两带”,即沿黄高效农业经济带、沿金沟河休闲农业观光带;“五基地”,即白银富硒葵花基地、水川蔬菜、山药产业种植加工基地、四龙蔬菜林果种植加工基地、武川畜牧生态养殖加工基地、银西农产品仓储物流加工基地)。

  2.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建设。加快推进水川镇万亩蔬菜基地、四龙镇千亩苹果基地、武川乡万头生猪基地、强湾乡千只肉羊基地等4个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种养殖基地建设。推动白银区银安肉类加工有限公司肉制品精细分割生产线建设,推进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满负荷运行,大力支持水川镇白银盛禾农科教有限公司和甘肃景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

  3.深入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到2023年,全区列入省级蔬菜产业种植规模由现在的2.2万亩增加到2.38万亩;全区列入省级养殖产业养殖规模由现在的86.32万头(只)增加到100万头(只)。

  4.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白银市白银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创建工作。到2025年底,全区蔬菜种植规模稳定在2.5万亩,产量稳定在12.3万吨,产值达到6.21亿元。

  5.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巩固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成效,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6.培育发展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建立以甘肃中进邦农农贸有限公司、白银盛禾农科教有限公司、白银桦新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产业联合体5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示范合作社20家;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专业化、服务化合作社各1家。

  7.发展富硒功能农业。以发展富硒葵花为重心,因地制宜引进、研发、推广、打造特色精品高附加值富硒农特产品,提升新型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8.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在水川镇打造蔬菜、山药产业加工基地,在四龙镇打造林果产业加工基地,在武川乡打造畜牧产业加工基地。十四五期间,每个产业至少培育1-2家与地域匹配、与市场对接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

  9. 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积极推进种养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生产,力争每年完成3000亩以上。培育发展优质饲草收储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引导优势屠宰产能向武川等养殖集中区域转移。

  10. 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争取“黄崖土鸡蛋”、“城郊红提葡萄”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水川高原夏菜”“四龙红富士苹果”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众品牌并成功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力争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年增幅8%以上,实现产品从品牌优势到市场优势的转化。

  11.完善营销网络体系。推广农商互联,支持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鼓励农村商贸流通企业和零售网点实现连锁化经营,支持邮政、快递、物流等企业发展共同配送,推动农村流通降本增效。

  12.做大做强区域特色经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加快水川镇产业强镇建设,形成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养生农业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二)加强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

  1.入驻线上平台。到2022年,全区所有农产品、农业经营主体、美丽乡村、文旅精品及特色工业产品全部入驻云平台,引领全市“甘味”农产品上云销售。

  2.加快平台应用。利用传统媒体和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大力宣传使用本地云平台。

  3.加强品牌认证。根据云平台上架产品要求,加快产品认证和品牌培育。

  4.打造云客小镇。以白银区五柳村为核心,建设一个以生态为基础,以生活为中心、融生产与生活的数字化云小镇。

  5.优化园区功能。优化银西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推进园区功能升级、结构优化。

  (三)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1.做精乡村特色产业。举办“一村一品”交流活动,开展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特色农产品可按照实际需要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标识)、主体身份化(每一个农产品生产主体对应一个二维码标识,通过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标识,就能追溯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种信息)、营销电商化“四化”试点,创响水川长面、黄崖土鸡蛋、农家香醋等5-8个“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2.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业。按照区域资源优势,加强黄河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和工业移民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以水川、四龙、强湾等乡镇为重点,以云客小镇、梦中水乡等建设等为抓手,打造一批资源独特、环境优良、设施完备、业态丰富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3.做细乡村新型服务业。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服务等现代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

  4.做实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信任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业态。

  (四)推动绿色品牌农业发展   

  1.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制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农村新业态等方面的地方和行业标准,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

  2.加强全产业链监管。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

  3.创建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快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及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乡创建工作。

  4.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我区建成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示范区。

  (五)科技赋能培育农业新动能 

  1.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以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为载体,积极研发推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集成配套技术。

  3.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建立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

  (三)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推广一批适用性广、经济性好的设施装备,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聘机制。

  (四)完善人才保障。实施现代农民、农村人才培育计划,和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培育乡村工匠,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

  (五)构建风险体系。围绕重点产业培育,构建中央、省级、市县补贴品种互为补充的风险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

  (六)营造良好氛围。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