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234234234444444444/2024-00011 生成日期: 2024-04-25
文       号: 关键字: 会宁,传统,靖远,文化,景泰
所属机构: 白银区 发布机构:
非遗里的白银
信息来源:白银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04-25 09:22
浏览次数:

白银有凤凰涅槃的传说有原始文明的彩陶和石器有见证各民族纷争和交融的长城有丝绸之路的渡口有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圣地……

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勤劳勇敢,谱写了灿烂的文化,经历代传承,形成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医药、民俗、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等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白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白银曲子戏、会宁剪纸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里的白银。



白银曲子戏



图片

白银曲子戏发祥于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盛行于白银市黄河两岸及周边地区。由善于词曲创作的大川渡举人张海润以《西厢记》情节内容为参照,根据陇中地区特别是黄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业余爱好的习惯,古为今用,大胆创新、编辑成八齣歌舞小曲,冠名《西厢调》。

《西厢调》小曲不同于其它剧种,曲调较秦腔细腻,无过高音调,曲调较南方剧种高昂,便于传唱,喜唱者不论音调高低,皆可演唱。演唱形式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即可演唱,深受百姓喜爱,久唱不衰、百听不厌。




会宁剪纸



图片

会宁剪纸传承久远,历史悠久,盛行于明清时代是会宁传统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形态。会宁剪纸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作品以花卉艺术、飞禽走兽等生活装饰图案和以民俗事象、喜庆寓意、文学戏曲人物和历史神话题材为主要表现形式。

会宁县曹秀英、张晓霞、刘水兰、王维国、刘伟、田俊堂等为代表的民间剪纸艺人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大展,作品被北京民族文化宫等机构收藏。1995年,会宁县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之乡”。




景泰打铁花



图片

寒铁熔炉,化灼水,滚滚烈焰。举目去,流火似金,精彩绝伦。但见匠夫一挥臂,冲天铁花飞寰宇。这是对打铁花场景的形象描写。打铁花是流传于白银市景泰县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是古代的原始烟花,也是景泰人民群众创造的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

景泰打铁花传承久远,盛行于明清时期。每逢佳节,手艺人以炼铁炉、风箱为工具,以生铁、焦炭、木屑为原料,将通红的铁水打向夜空,散成花束,宛若流星,伴有歌词,与群众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祈祝丰年,天随人愿。慢慢地这一活动代代延续了下来,演变成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年节视觉大餐。每逢表演县城群众倾城而出,方圆数里群众扶灯赶路,观看漫天烟火红花。




黄河战鼓



图片

黄河战鼓在白银区四龙镇李台村及靖远县平堡各村流传较为广泛。平堡与李台隔河相望,600多年前的明朝驻军,与敌交战时指挥进退、扬威助阵之工具。

其打法共分三章八节二十二环,结构严谨,富于技巧,随机应变,配合默契;节奏急密而清晰,鼓点紧快而齐整;气势磅礴而威武,声似雷霆而震撼。从战争动员、准备、埋伏、出击、包围、冲锋、厮杀、肉搏、歼灭、胜利收兵到凯旋而归,把古代一个庞大、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跃然鼓中。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战鼓也随之退役于民间,并逐渐演化成为娱乐助兴的民间活动。




景泰滚灯



图片

绣球灯笼、纸里包火、排兵布阵,伴随着铿锵的鼓点,滚灯艺人们手推滚灯,扭曲跃动,或走或奔、或守或攻、或合或离、或进或退,行云流水般变换阵形……景泰滚灯发源于老红水,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每逢重大节日,当地老百姓便组成威武雄壮的滚花灯队伍,只见灯舞如花海、人走如龙腾,声势浩大、气冲霄汉。




会宁皮影戏



图片

皮影戏始于汉代,成熟于宋初。会宁皮影戏在明清时最为盛行,是一种用牛皮剪制形象并借助灯光照射而进行表演的戏曲形式素有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之美称。

会宁传统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等唱腔。会宁皮影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流程较长,有大线子”“小线子两种,道具有头梢、线子、桌椅、房屋、庙宇以及其它砌末道具,雕绘工艺精致,造型逼真。会宁皮影戏现存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




孙氏鞭杆



图片

鞭杆是武术短器械之一,是继棍、棒、枪等长器械之后又一短兵器械,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一枝独秀,应用顺手,老少皆宜。鞭杆长三尺余,一般用坚韧的枣木或白腊杆制成。

靖远是绵延千年的边陲古镇,在宋、元、明时期是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必争之地,素有悠久的武术传统和人皆惯于武艺敢战斗的乡风民俗。作为一种传统武术,靖远孙氏鞭杆携带方便、灵巧灵活,操演时英武剽悍、苍劲洒脱、劲力淳厚魄力无穷。




靖远民歌



图片

千百年来生息在靖远土地上的人们好歌善咏,流风余韵,至今尤有存者。靖远民歌传承人李振荣自而立之年就对当地民歌保有浓厚兴趣,从三尺讲台到走出书斋面向社会发掘推广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四十年间,五音六律,朝夕寤寐,将学问和才情都融入到对地方民间艺术的浓烈热爱当中。

靖远民歌生存于一个特殊的环境,这里地域条件得天独厚,民风淳朴在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了靖远人自娱自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会宁石磨炒面制作技艺



图片

会宁县作为中国小杂粮之乡,杂粮品种多样,其中传承最为悠久的食谱之一便是会宁石磨炒面,李家老作坊石磨炒面,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历逾百年,辈辈相传,以传统原生的手工滋育着这个家族乃至周边两百多公里的乡民们。在1936年红军长征路过会宁时,也为饥肠辘辘的红军出了重大的贡献。

会宁石磨炒面的主要配料为莜麦、黄豆、胡麻、良谷米、荞麦米、高粱米、糜子米、小扁豆、苦杏仁、核桃仁、大枣、枸杞、白芝麻、八角香、小茴香、 麻仁、土蜂蜜等,所含营养丰富。李遵义遵循传统工艺,经过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多次优化配方,创新和发展了八宝炒面粉,得到了食客们的好评和肯定。




平川陶瓷烧制技艺



图片

平川区是中华民族陶瓷制造业的发祥地之一,属马家窑文化范畴。经过历代工匠艺人们的创造革新,平川陶瓷质地精细坚固,品种丰富美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色彩,结晶釉、刻瓷、珊瑚釉、黑釉、通花雕塑、民用陶瓷等闻名于世,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

平川磁窑遗址是迄今发现不多的有西夏瓷器特征的磁窑遗址,其剔刻花瓷器烧制或早于西夏窑址,对研究西夏窑的起源和兴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平川磁窑创烧于北宋,烧窑史历经西夏、元、明清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没有中断,具有深厚、完整的文化堆积层,是研究古代、近代北民窑体系最完整的窑址。

除了以上的非遗项目,白银还有甘肃古琴艺术、白银寿鹿山道教音乐、会宁民歌、背鼓子舞、跳鼓舞、景泰树皮笔画景泰砂锅烧制技艺、曹氏中医正骨法等诸多非遗技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