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234234234444444444/2025-202420 生成日期: 2025-08-12
文       号: 关键字: 地震,发生,会,震动,科学
所属机构: 白银区 发布机构:
领导解读《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信息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8-12 15:33
浏览次数:

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发生不可避免,地震灾害可以减轻。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抵御和抗争各种灾害以延续生存的过程,地震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即大地震动,通常所称的地震指的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活动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岩石圈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如挤压碰撞、拉伸走滑等,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岩石层产生错动和破裂,就会引发地震。大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害。尽管地震的发生无法避免,但科学认识地震致灾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防御和应急避险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二、地震活动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活动断层上。

地震活动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地震,尤其是大地震,并不是随便一个地方都会发生。近代以来有仪器记录的地震震中分布图显示,地震集中分布在一些有规律的带状地区,称为地震活动带,主要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断层带上。全球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断层是地下岩层受力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相对位移的地质构造,断层带是由同一构造区许多断层组成的地带。地震活动断层是指曾经发生和可能发生地震的活动断层,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活动断层上。通过活动断层探查,人们可以了解活动断层的具体位置、规模和地震活动特性等,科学评估其危险性。房屋设施建设需要避让地震活动断层。

三、当较大地震发生在附近时,人们通常先感到明显的上下颠簸,数秒到十余秒后会经历更为强烈的震动或摇晃。

地震释放的能量主要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类,体波在地球岩层内部传播,通常包括地震纵波(P波)和地震横波(S波),面波沿着地球表面或岩层分界面传播。一般来说,纵波先到达地表,会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面波速度相对较慢,但破坏力更强,是造成地面破坏的主要原因,会使人有更强烈的震动或摇晃。当地震较小时,震中附近的人们通常先感到轻微的上下颠簸,接着是几下震动或摇晃或者没有上下颠簸、只有摇晃的感觉。当地震较大时,震中附近的人们往往先感到明显的上下颠簸,数秒到十余秒后会经历更为强烈的震动或摇晃。在同一场地震中,一般身处较高楼层的人其震感会更明显,有时即使距离震中位置较远,也会有较为强烈的震感。当强烈地震波来临时,人会站立不稳,需要迅速伏地、遮挡、手抓牢,待强烈震动结束后移动到安全位置。公众可以到科技馆或地震科普场馆了解或体验地震来临时的震动。

四、破坏性地震会直接毁坏房屋设施和自然环境,并可能引发火灾、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般把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造成的地面错动和强烈震动会直接导致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工业设施等坍塌或毁坏,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可能造成通讯中断、交通受阻、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山林、河流、土地等地形地貌往往也会在地震中发生变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并可能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发生在深海地区的强烈地震还可引发海啸。

房屋建筑倒塌破坏是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地震中大量人员伤亡是由房屋建筑倒塌或损坏后压砸人员造成的,房屋建筑的附属构件如女儿墙、围墙、吊顶、玻璃幕墙等受损塌落也会造成人员伤亡。科学认识地震致灾规律,有助于人们找到合理有效的防御和应急措施,从而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做好房屋设施的抗震设防是关键措施之一。

五、震级衡量地震大小,地震烈度衡量不同地点受到地震影响的程度。一般来说,同一场地震,距离发生地震的断层越近的地方烈度越大。

岩层破裂所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开始传播的时刻称为发震时刻,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称为震中,震源与震中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级是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对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地震,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大小等信息在震后两分钟左右就会有自动速报结果产出,更为准确的正式速报结果一般在地震发生后十分钟左右发布。关注地震部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安装地震速报APP等,可以第一时间收到地震速报信息。

地震烈度描述的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破坏的强弱程度。中国地震烈度表将烈度划分为12个等级。同一场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点的地震烈度往往不一样。一般来说,距离发生地震的断层越近,烈度越大,距离越远烈度越小。烈度最大的区域称为极震区,即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宏观地震烈度主要根据地震后出现的宏观现象定性判定,需要现场调查。地震烈度也可通过仪器直接测量计算,在震后数分钟快速发布速报结果,及时用于评估灾情,有助于指导救灾工作。

六、地震预测还是世界科学难题,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地震预测是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估计和推测。目前,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科学难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孕育、演化机理非常复杂,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深入地球内部探测其演化过程,也无法通过模拟与实验等方法全面解译其细节;二是大地震复发周期长,人类掌握的现有资料非常有限,结合地球物理宏观和微观异常等预测地震虽然取得一定科学进展,也有少数较成功的案例,但还没有规律性认识,尚处于研究探索与实践检验阶段。

地震预报是政府向社会公告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震级范围等信息的行为。根据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社会情况,我国实行地震预报意见统一发布机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相应的地震预报发布权限。地震预报发布之前需要有提出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部门综合分析各种地震预测意见和观测现象并经过会商形成地震预报意见、地震预报意见评审等环节。提出地震预测意见必须依据真实、可靠的观测资料,并通过科学分析得到,不能主观臆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提出地震预测意见,但必须上报县级以上地震部门,不得擅自向社会散布。目前,我国将地震预报分为长期(10年内)、中期(一二年内)、短期(3个月内)和临震(10日内)预报,并且经过几十年探索实践,形成地震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取得了一定减灾实效,为攻克地震预测这一科学难题积累了实践资料。

七、地震预警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发出的紧急警报,能给破坏性地震波尚未到达地区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提前应对时间。地震预警有盲区,并且存在误报和漏报风险。

地震预警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发出的紧急地震警报。如果检测到刚发生的地震达到地震预警发布阈值,地震预警系统就会利用地震波和通讯信息传播(电磁波)的时间差提前向破坏性地震波尚未到达地区发出警报,可为用户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提前应对时间,以减少或避免灾害损失。地震预警在生命线工程、高铁、高危生产作业、医疗手术、电梯、人员密集场所等场景中的应用较为典型。

不过,地震预警也存在局限性。震中附近一般破坏最严重,却往往是地震预警的盲区,无法及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同时,作为全自动技术系统,地震预警会发生误报和漏报,虽然极少,但无法完全避免。我国现已开通覆盖全国范围的地震预警服务,公众收到地震预警警报后,应根据预警等级和预警时间,迅速采取适宜的应急避险措施。

八、减轻地震灾害,重在防御。城乡建设需要科学选址并做好抗震设防,社会和公众需要做好应急准备。

减轻地震灾害,重在防御。地震灾害防御是指人们提前采取防御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防御措施可分为工程性与非工程性两类。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建设工程科学选址和抗震设防,对抗震能力不够的房屋设施进行抗震加固。地震区划是工程性防御措施的技术支撑,以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结果图件。建设工程必须依据区划图规定的各地地震动参数值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和施工,以确保抗震防灾能力。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建立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预案,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储备抗震救灾物资等。在防御基础上,结合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和抗震救灾,进一步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九、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防震减灾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要人人参与。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占全球陆地不到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约33%的大陆强震。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是我国地震灾害的总体特点,需要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以减轻地震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震减灾既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并从2009年开始,将每年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每个人都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意识向行动转变,以实际行动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