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234234234444444444/2024-00025 | 生成日期: | 2024-09-06 |
文 号: | 关键字: | 环境,生态,推进,工作,重点 | |
所属机构: | 白银区 | 发布机构: |
2024年全区生态环境工作要点 | |
信息来源:白银市生态环境局白银分局
发布时间:2024-09-06 11:42
浏览次数:
|
|
|
|
2024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开展美丽白银建设的重要一年,是落实《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推进“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的关键一年。为扎实做好2024年生态环境工作,重点提出如下工作安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切实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不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白银。 二、主要目标任务 2024年,全区生态环境系统要紧盯一个目标任务、落实三项中心工作、围绕六项重点任务开展工作。 (一)目标任务。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任务,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考核目标任务。 环境空气质量方面:白银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完成省、市下达的年度目标;不发生人为导致的重污染天气。 水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2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土壤环境质量方面: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优先监管地块污染管控率在7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2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80%以上,持续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杜绝新增农村黑臭水体。 自然生态方面:生态质量指数(EQI)稳中向好。 污染减排方面: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环境安全方面: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不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较大辐射安全事故。 (二)三项中心工作 一是推进各类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工作举措,落实整改责任,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按期完成黄河流域警示片、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级生态环境警示片等问题整改工作。结合实际制定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压紧靠实整改责任,加强督导检查和工作调度,加快推进问题整改。 二是开展工业企业排污许可落实情况攻坚执法检查行动。加快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有效衔接,在全区开展工业企业排污许可落实情况攻坚执法检查行动,摸清辖区现有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防治基本情况以及集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情况,解决一批工业企业现存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确保工业企业废气、废水、固废等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三是着力打造生态环保铁军。全面加强思想理论和党风廉政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助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队伍。 (三)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方面。推进实施《白银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及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施工及道路扬尘污染防治阻击战等工作,确保各阶段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认真谋划凝练实施以有色冶炼企业为主的有组织排放提标改造和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等减排项目,确保将二氧化硫等重点排放物控制在较低水平,有效降低二氧化硫超标风险。推动王岘、中材等水泥生产企业,白银集团等有色冶炼企业开展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结合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全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工作。碧水保卫战方面。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定期开展水质形势分析,落实预警通报、现场帮扶指导等措施,确保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安全稳定。扎实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围绕污水收集、设施建设运行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开展全面排查,建立问题整改销号清单,逐步实现达标运行。强化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监管,开展日常监管监测,对超标情况进行通报并督促整改。加快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定期调度实施进度,全力推进人工湿地工程项目建设。开展美丽河湖建设行动,贯彻落实《黄河干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巩固提升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治理成果,稳步推进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治理,动态管理水源地划分调整,完成年度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等工作和乡镇级集中式水源地环境管理台账建立工作。净土保卫战方面。强化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开展污染地块及优先监管地块风险管控,推进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推进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重点排污监管单位环境监管,督促落实主体责任。持续开展农用地源头涉镉等重金属排查整治工作。加快推进辖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严控畜禽养殖污染,切实减少生活垃圾污染,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全面落实“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以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为主线,以“无废城市”建设和新污染物治理为抓手,切实抓好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整治。 二是全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以优化环评审批服务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环评审批效能,以省市列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为主线,坚持关口前移、上门服务、分类施策,深入推行“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服务,开启环评服务“加速度”,为项目早日开工提供有力保障。持续推进“三线一单”在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落地应用,全面实行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的符合性分析及预判指导,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源头预防和过程管控效能,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是加大争取资金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政府关于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一批与“十四五”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任务相契合、能够切实解决我区突出环境问题的重点项目,全面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夯实项目建设基础,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支持,扎实推进项目实施。 四是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按照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安排,对照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减污降碳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切实做强绿色环保产业,结合我区产业优势,围绕丰富的矿渣、金属冶炼废渣等资源,重点引进工业固危废综合利用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推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引进在有价元素提取、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落地,进一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 五是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不断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力度,积极构建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模式,加强移动执法和非现场监管手段运用,严格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和柔性执法工作要求,持续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全力推动打击危险废物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等年度重点任务取得成效。加强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管理,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六是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按照“源头严管、过程严控、后果严惩、损害赔偿”的原则,把“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硬约束”落实到政策倒定、规划编制、产业布局、环境准入、园区管理等具体领域。充分利用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健全跨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及处置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促涉及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回收、污水处理、粉尘治理、蓄热式焚烧5类重点环保设施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落实“人防+技防”监测预警措施,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应急队伍和应急能力建设,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科学防范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强化全流程监管,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