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234234234444444444/2024-00015 生成日期: 2024-11-04
文       号: 关键字: 产业,蔬菜,发展,建设,推广
所属机构: 白银区 发布机构:
白银区水川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水川镇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
信息来源:白银区水川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11-04 11:18
浏览次数:

各村民委员会,各相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好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和白银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 年)》的通知、《中共白银市白银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白银区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要求,巩固拓展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成效,更好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我镇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请认真抓好贯彻落。


水川镇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年)

为巩固全镇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成效,有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白银市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年)》、《中共白银市白银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白银区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年)〉》文件要求,结合我镇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二、发展目标

到2024年,全镇“牛羊菜”产业规模分别达到0.04万头、1.2万只、1.50万亩;果品(苹果、大枣、梨)面积达到0.35万亩。到2025年,全镇“牛羊菜”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规模分别达到0.05万头、1.4万只、1.52万亩;果品(苹果、大枣、梨)产业实现区域化发展,面积达到0.35万亩。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持续推动设施蔬菜基地标准化改造,加快老旧日光温室和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改造提升,提高设施种植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建设用地节约、智慧高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坚持“牛羊”产业扩群扩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设施养殖业。到2025年,新增设施蔬菜200亩,改造提升100亩。

(二)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牵引,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聚焦良种繁育、盐碱地治理、智慧农业、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绿色投入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广;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统筹推进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提升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能力和水平。按照市级抓点示范行动要求,集成推广现代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装备。到2025年,打造千亩果蔬种植基地1个。

(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尾菜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四)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支持白银盛禾农科教有限公司蔬菜育种攻关,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瓜菜优势推动制繁育苗基地发展。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争创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加快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到2025年,建成蔬菜种苗繁育基地1000万株1个以上。

(五)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持续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和优化营商环境两大行动,到2025年,新培育“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以上、家庭农场3家以上。

(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推进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大力发展以农机为载体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到2025年,全镇农机总动力达到16.2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87%以上。

(七)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镇商业体系建设,健全镇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同城配送。加快培育“地理标志”“甘味”“有机”“绿色”大宗农产品品牌,构建完整的品牌培育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仓储和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打造农产品流通集散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责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将特色产业发展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强化部门协作配合,落实落细重点工作任务,完善产业考核机制,做到力量向特色产业体系构建聚集、项目向特色产业发展聚合、资金向特色产业发展聚合。各村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分年度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并将落实情况报送区农业农村局。

(二)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落实衔接资金60%以上必须用于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及购置配套设施,尽快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积极争取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项目资金。注重用好各类项目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特色产业发展。把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项目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加大扶持力度。

(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强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特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耕耘者”振兴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和“田秀才”作用,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附件:1. 《牛产业提质增效方案》

2. 《肉羊产业提质增效方案》

3. 《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方案》

4. 《果品产业提质增效方案》

附件1

牛产业提质增效方案

(2024—2025年)

为巩固提升牛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的发展成效,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效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构建牛产业生产技术推广新体系和产业化生产模式,提升牛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肉牛传统养殖技术升级,推动牛产业由传统数量型向现代质量效益型发展,提高牛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增强本地牛产业整体实力和牛肉制品市场竞争力,使本地牛产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技术得到较大的提高,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2023年底,全镇现有肉牛养殖场(户)共计12家,均为中小养殖户。肉牛品种主要为西门塔尔牛,其余为黄牛,肉牛存栏0.031万头,出栏0.016万头。

二、发展目标

到2024年年底,全镇牛存栏、出栏和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0.04万头、0.02万头和0.0138亿元。到2025年,全镇牛存栏、出栏和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0.05万头、0.042万头和0.0278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健全良种扩繁体系和品种改良工作。重点开展“西杂牛”培育工作,走特色化高质量道路,坚持“母牛本地化、商品牛杂交化”发展模式,结合市场需求推广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良肉牛品种。

(二)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从良种引进扩繁、圈舍建设、养殖管理、防疫和粪污处理等方面推广标准化技术规程,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打造肉牛生产基地,实现肉牛产业扩繁增量。

加快肉牛全产业链培育引导培育建立肉牛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及专业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产、加、销中介组织功能。积极引导白银银安肉类加工有限公司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屠宰加工企业达标生产。鼓励屠宰企业改造提升加工生产线,加工冷鲜、精细分割、熟肉制品等产品。

)加强饲草生产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实施国家粮改饲等项目,以循环农业为方向,推广播种、收割、揉丝、打捆、粉碎、打包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全面提升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购置粪污处理机械设备,配套建设固体堆沤肥、液体密闭贮存发酵设施,提高粪污处理配套设施比例。鼓励小规模养殖场户采用堆肥发酵还田等方式,不断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和循环发展能力。积极申报黄河流域面源污染项目,畅通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渠道,打造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生态畜牧业。

)强化动物防疫和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以基层畜牧兽医站能力提升为重点,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治,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强化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流通监管等关键环节防疫监管,提升牛产业动物疫病风险防范能力。。

开展抓点示范带动。推广养殖企业提供良种、合作社组织农户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屠宰企业订单收购屠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开展抓点示范。

)加大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实施以“甘味”品牌为统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品牌营销战略。加大“三品一标”建设与推广力度,积极引导肉牛养殖户进行产品和产地认证,强化品牌宣传,提升品牌意识。

附表:1.肉牛产业提质增效任务分配表

附表1

肉牛产业提质增效任务分配表

单位:万只、万吨、亿元

2024年目标

2025年目标

存栏

出栏

肉产量

产值

存栏

出栏

肉产量

产值

金锋村

0.012

0.006

0.001

0.033

0.0147

0.007

0.0021

0.072

关家沟村

0.0095

0.005

0.001

0.037

0.012

0.006

0.002

0.069                                                                                                                                                                                                                                          

熙春村

0.0075

0.004

0.001

0.035

0.01

0.005

0.002

0.069                                                                                   

白茨滩村

0.011

0.005

0.001

0.033

0.0133

0.006

0.0019

0.068

合计

0.04

0.02

0.004

0.138

0.05

0.042

0.008

0.278

附件2

肉羊产业提质增效方案

(2024年—2025年)

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肉羊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羊肉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发展肉羊产业是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区肉羊产业,贯彻落实《白银市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征求意见稿)》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2023年底,全镇肉羊饲养量达到3.07万只,存栏1.2万只,出栏1.87万只,农村居民从羊产业中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元。全镇现有肉羊养殖场(户)143家,100只以上10家,其余均为100只以下的中小散养户。肉羊养殖品种绵羊以小尾寒羊及其杂交后代、湖羊为主,山羊以内蒙古、辽宁绒山羊和引进的努比亚黑山羊为主。近年来,从国内引进部分澳洲白羊、杜泊羊、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等种公羊进行杂交改良,全镇良种化程度达到80%。养殖方式主要是农户小规模散养,以放牧为主。当前我镇肉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少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以农户分散饲养占主导地位;缺少深加工屠宰企业;肉羊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没有种羊场和人工授精站点;受市场行情影响,养殖户资金投入和养殖信心不足;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缺少社会化组织和专业技术人才,组织经营和科学养殖技术支撑力度不够。

二、目标任务

到2024年,全镇肉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0.492亿元,肉羊存栏、出栏、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2万只、1.87万只、0.028万吨。到2025年,全镇肉羊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取得成效,全产业链产值达到0.533亿元,肉羊存栏、出栏、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4万只、2.1万只、0.032万吨。年饲养量达100只以上养殖场户15户,养殖场粪污实现全量还田,种养循环模式全面推广。

三、重点任务

(一)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按照提纯复壮、保护利用寒羊和滩羊、引进扩繁良种湖羊、利用国外优质种羊(萨福克羊、澳洲白羊、杜泊羊),推广优质高效杂交利用模式,生产高品质商品羊。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滩寒、滩湖、澳寒二元基础母羊种群优势,走杂交扩繁利用的路子进行扩繁生产。

(二)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按照养殖设施标准化、消毒防疫制度化、畜禽品种良种化、饲养管理科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五化标准”要求,引导鼓励肉羊养殖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社会化服务功能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广“龙头企业+农户”、“杂交扩繁+育肥场集中育肥”的模式,实现肉羊养殖小群体扩繁增量。

(三)提高肉羊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引导白银区银安肉类加工厂有限公司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屠宰加工企业达标生产。鼓励屠宰企业改造提升加工生产线,加工冷鲜、精细分割、熟肉制品等产品,实现肉羊生产质量安全可控。

(四)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以镇畜牧兽医站能力提升为重点,继续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培训,开展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强化肉羊疫病防治能力。组织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为肉羊养殖场(户)提供技术服务。重大动物群体免疫密度全年维持在90%以上,应免羊只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有效控制人畜共患病,积极防范外来动物疫病,切实筑牢动物防疫屏障,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底线。   

附表:1.肉羊产业提质增效发展任务分解表

附表1

肉羊产业提质增效发展任务分解表

单位:万头、万吨、亿元

白银区

2024年目标

2025年目标

存栏

出栏

产量

产值

存栏

出栏

产量

产值

五柳村

0.067

0.126

0.0023

0.039

0.075

0.113

0.0025

0.041

熙春村

0.114

0.185

0.0022

0.038

0.121

0.181

0.0024

0.041

均安村

0.072

0.128

0.0022

0.038

0.085

0.127

0.0025

0.041

顺安村

0.071

0.107

0.0022

0.038

0.083

0.125

0.0024

0.041

桦皮川村

0.087

0.135

0.0020

0.037

0.097

0.145

0.0026

0.041

金锋村

0.067

0.125

0.002

0.037

0.086

0.13

0.0024

0.041

张庄村

0.073

0.13

0.0023

0.039

0.085

0.127

0.0025

0.041

白茨滩村

0.157

0.215

0.0022

0.038

0.181

0.271

0.0025

0.041

大川渡村

0.087

0.133

0.0021

0.037

0.105

0.158

0.0024

0.041

顾家善村

0.037

0.065

0.0021

0.037

0.043

0.064

0.0026

0.042

莺鸽湾村

0.125

0.127

0.0022

0.038

0.15

0.225

0.0023

0.040

关家沟村

0.096

0.144

0.0020

0.038

0.125

0.188

0.0025

0.041

西峡口村

0.147

0.25

0.0022

0.038

0.164

0.246

0.0024

0.041

总计

1.2

1.87

0.028

0.492

1.4

2.1

0.032

0.533

附件3

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方案

(2024-2025年)

为巩固提升蔬菜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的发展成效,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效益,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制定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方案。

一、发展现状

水川镇设施蔬菜种植始自1991年,是全省最早从山东寿光引进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的乡镇,现已发展成为白银市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全镇沿黄灌区设施蔬菜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提高,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2023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1.34万亩、总产量7.12万吨、总产值2.62亿元。商品化种苗年供应能力达到300万株以上。随着全镇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设施装备水平不高、种苗繁育体系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较低等薄弱环节问题也客观显现,难以适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镇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成就,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产业化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力争将水川镇打造成全区重要的绿色优质高效设施蔬菜、高原夏菜生产供应基地。到2024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7.48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45亿元以上。到2025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2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7.48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82亿元以上,年产优质蔬菜种苗达到1.2千万株以上,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70%以上。尾菜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提升蔬菜产业种苗供应能力。强化种苗繁育经营主体监管,鼓励扶持种苗繁育经营主体,联合科研院所引进和培育蔬菜新品种,提升改造白银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育苗基地,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增温设备,建设物联网、智能数据采集、智能控制等工厂化育苗装备系统,大幅提升全区蔬菜种苗供应能力,不断扩大蔬菜种苗统供率,全镇蔬菜种苗统供率提高到30%以上。

(二)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针对全镇主栽茄子、黄瓜、番茄、西葫芦、辣椒等蔬菜品种,借鉴主产区成熟经验做法,强化栽培技术落实,普及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修订绿色蔬菜产品生产标准,完善蔬菜产地环境、加工储存、包装、运输和流通标准,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质量安全检查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全程质量管控,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快育苗移栽、机械收获等专用机具推广应用,开展高效栽培模式等关键技术攻关,集成推广增施有机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

(三)加快优势产区蔬菜设施改造。全面摸清蔬菜设施底数基础上,持续推动设施蔬菜基地标准化改造,加快老旧日光温室和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改造提升,发展新型大跨度无立柱(少立柱)装配式全钢架日光温室和大跨度多层覆盖热浸镀锌钢架结构塑料大棚。认真做好选址和发展规划,选择相对集中连片、排灌条件好、土壤肥沃、土地平整的地块规划新建塑料大棚,尽量与原有蔬菜大棚基地连片发展。主要推动以重坪、大坪为主的设施蔬菜产区和以张庄村、白茨滩村为主的露地高原夏菜优势产区标准化建设,新增设施蔬菜200亩,改造提升100亩,新建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2024年投资300万元实施水川镇小坪蔬菜种植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129万元实施桦皮川村大苦水沟玉米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116万元实施白茨滩村跑马岔蔬菜产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投资240万元实施熙春村小左落沟蔬菜、玉米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推广应急补光、水肥一体化等自动化调控设备,物流运输机械等省力化作业装备,温湿度、蔬菜长势等环境监测设备,提升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强销售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加快完善以大型销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新建产地蔬菜批发市场白银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科研交易物流中心,配套分级包装、预冷保鲜、冷链仓储等设施,着力提升主产地蔬菜商品化处理能力。发挥蔬菜产业协会主导作用,加强蔬菜产销对接,多元化开拓销售渠道。推进业态融合,将蔬菜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形成采摘型“种养+”模式。积极探索配送直供、田园直购、网络直销等销售方式,并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建立直采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开展品牌推广、直播带货、线上线下互动,组织参加农产品博览会、举办品牌推介会,打响蔬菜产业品牌名气、放大品牌效应,提高全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持续打造蔬菜全产业链条。强化蔬菜产业推进,加快白银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白银区水川镇小坪蔬菜种植基地等产业链项目建设,利用大型销地批发市场、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及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的仓储冷链、净菜加工车间、中央厨房等设施,做精做优蔬菜分级、清洗、包装、预冷、保险、贮藏、净菜加工等初级加工,促进蔬菜产品达到整齐统一。开发净菜小包装、速冻菜和真空保鲜菜等系列产品上市,提高瓜菜商品率。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大力实施田间尾菜处理利用项目(生产环节),因地制宜推广尾菜堆肥、田间沤肥等肥料化处理和饲料化、蔬菜秸秆还田利用技术,不断扩大田间尾菜治理面积和成效。“十四五末”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85%以上。

附表:1.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任务分解表

附表1

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任务分解表

单位:万亩、万吨、亿元

乡镇

2024年目标

2025年目标

面积

产量

产值

面积

产量

产值

五柳村

0.03

0.15

0.069

0.03

0.15

0.069

熙春村

0.1

0.5

0.23

0.1

0.5

0.23

均安村

0.02

0.1

0.046

0.02

0.1

0.046

顺安村

0.03

0.15

0.069

0.03

0.15

0.069

桦皮川村

0.4

2.0

0.92

0.42

2.02

1.29

金锋村

0.1

0.5

0.23

0.1

0.5

0.23

张庄村

0.1

0.5

0.23

0.1

0.5

0.23

白茨滩村

0.3

1.5

0.69

0.3

1.5

0.69

大川渡村

0.3

1.5

0.69

0.3

1.5

0.69

顾家善村

0.1

0.5

0.23

0.1

0.5

0.23

莺鸽湾村

0.005

0.025

0.0115

0.005

0.025

0.0115

关家沟村

0.01

0.05

0.023

0.01

0.05

0.023

西峡口村

0.005

0.025

0.0115

0.005

0.025

0.0115

总计

1.50

7.50

3.45

1.52

7.52

3.82

附件4

果品产业提质增效方案

(2024-2025年)

为巩固提升果品(苹果、梨、大枣)(以下简称“果品”)产业发展成效,加快推进老旧果园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储藏能力提升等,结合实际,制定果品产业提质增效方案。

一、发展现状

2023年,全镇果品种植面积达到0.35万亩,产量达到0.32万吨、产值达到0.25亿元。培育果品龙头企业1家、合作社2家,果品储藏能力达0.6961万吨。培育形成“三品一标”认证1个,鑫聚兴红富士苹果1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总体上我镇果品产业仍存在规模小、品牌力不够的情况。

二、发展目标

到2024年全镇果品种植面积稳定在0.35万亩左右、总产达到0.3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0.28亿元。到2025年,全镇果品种植面积稳定在0.35万亩左右、产量年均增长9%左右、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总产达到0.3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0.31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良种繁育,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依托大坪果品产业基础,力争建设1个25亩的标准化集中育苗基地。优化品种结构,推广早中熟优良品种,促使早中熟优良品种比例超过10%,保证全镇果品成熟上市时间更趋合理。同时,开展品种选育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新优品种的推广示范。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农药减施达到25%,节本增效达到20%。支持鼓励果树种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增加保险覆盖率。加强冻害和冰雹灾害防控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水平。扩大果品“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模式。

(二)改造老旧果园,提升果园生产能力。加强果品主产区郁闭,低效果园的改造提升,采取间伐、改形、换优、更新等措施,加快老旧果园宜机化改造,创建改造老旧果园示范点1个,面积在50亩以上。推广矮化密植、轻简化修剪和机械化管理技术,老旧果园更新选择抗重茬菌苗。投资46万元实施顺安村红富士苹果产业基地配套节水灌溉项目。善农业生产灌溉条件,缩短灌溉时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灌溉成本,增加农户收益

(三)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果园数字化建设。加快果园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配套建设自动灌溉、测土施肥、气象预警、病虫害监测、电子灭虫等智能感知系统。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转化应用先进适用技术。2024年投资65万元实施均安村露地樱桃园防霜防鸟系统建设项目

培育经营主体,壮大果品产业规模。力争培育果品企业1家,创新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等经营模式。规范提升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苹果优势种植区域重点扶持果品合作社开展苹果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果品初加工、烘干、保鲜、种苗引进等。

加强储藏加工,促进果品产业提档升级。做强做优现代果品仓储加工,加快果品保鲜库及其清洗、分级、包装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着力提升果品产业贮藏加工能力,降低果品采后损耗。积极培育全产业链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扶持果品加工企业升级提档,扩大精深加工规模和水平,重点发展果品果汁、果醋果酒、果品酵素、果品益生菌发酵饮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及果片、果脆等休闲食品,力争新增果品“甘味”企业商标品牌1个。推动果品产业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重点打造“草莓采摘+水美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樱桃采摘+大坪花海体验游”等果品文旅产业。

附表:1.果品产业提质增效任务分解表

附表1

果品产业提质增效任务分解表

单位:万亩、万吨、亿元

2024年目标

2025年目标

面积

产量

产值

面积

产量

产值

熙春村

0.03

0.03

0.024

0.03

0.03

0.024

均安村

0.05

0.05

0.04

0.05

0.06

0.048

顺安村

0.05

0.05

0.04

0.05

0.05

0.04

桦皮川村

0.15

0.16

0.12

0.15

0.16

0.142

大川渡村

0.04

0.04

0.032

0.04

0.04

0.032

白茨滩村

0.03

0.03

0.024

0.03

0.03

0.024

总计

0.35

0.34

0.28

0.35

0.37

0.3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