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234234234444444444/2025-201050 | 生成日期: | 2025-07-25 |
文 号: | 关键字: | 生态,乡村,农业,产品,价值 | |
所属机构: | 白银区 | 发布机构: |
乡村振兴视角下健全乡村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以黄河上游白银区沿黄村庄为例 | |
信息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7-25 17:36
浏览次数:
|
|
|
|
乡村地区生态产品包括农林牧渔等物质产品,林草湿地固碳、水土保持等调节服务产品和围绕自然资源提供的生态旅游、康养等文化服务产品。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白银区沿黄乡村地区依托便利的水利灌溉条件、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将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直接转化为农业产业,是目前水川、四龙两镇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也是生态产业化的典型模式。 一、白银区沿黄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利用现状 水川镇、四龙镇位于白银市白银区南部,距省会兰州85km。两镇辖21个行政村,村庄沿黄河呈带状分布,西起西峡口村,东至民乐村,东西绵延超30km。水川、四龙乡村人口密度是白银区乡村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沿黄河分布的村庄自古便是资源禀赋条件最优的地区,山水格局优越、气候环境宜人、农业基础良好、历史文化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以种植业、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全面发展的具有康养特色的旅游型城镇。 (一)依托水土资源推动物质产品现代化 白银区沿黄村庄水利灌溉基础设施便利,农业现代化转型迭代升级较快,目前已建成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升级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同时也是白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园区依托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园的建设推动了沿黄地区土地流转、设施农业现代化进程。新型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全钢架日光温室、可移动柔性日光温室、玻璃温室等新型农业设施的建设在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农业防灾减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保障了农业收入稳定持续增长。规模化的农业设施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培育种植的茄子、西红柿、黄瓜、红提葡萄、鲜切花非洲菊等农业新品种进一步提高了农用地的产出价值。 (二)依托自然条件带动文化服务产品 水川镇依托沿黄分布的林网、水草、湿地资源,打造以黄河湿地、旅游景区、乡村民宿、乡村养老为主题的康养休闲产业。四龙镇依托丰富的水网发展特色林果、四龙清炖鱼,围绕黄河战鼓、剪金山庙会、四龙小曲发展庙会节会文化,打造休闲水乡小镇。 水川镇地形地貌发育于黄土高原上的黄河谷地,经过多年侵蚀形成三级台地。在景观上形成了由“黄河河面+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组成的空间层次感强烈、起伏形态变化多样的独特景观效果。依托特殊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水利设施,水川镇、四龙镇已成功打造2个4A级景区(白银市白银区黄河湿地公园、白银市白银区大坪凤园花海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白银区水川花村·顾家善景区、白银黄河大峡谷景区),3个特色小镇(水川康养小镇、黄河·白银云客小镇、四龙休闲水乡小镇)。7个特色景区(四龙休闲旅游度假区、白银黄河大峡谷、大坪田园综合体、乌金峡旅游风景区、水川北武当、四龙剪金山、武川黄崖沟)以及以花村•顾家善、古韵•大川渡、乡坊•强湾村、桃园•罗家湾、石村•萱帽塔、大坪•农业园为代表的“六朵金花”美丽乡村。 (三)城乡公共产品持续投入助推生态价值转化 生态载体溢价是指将无法直接进行交易的生态产品的价值附加在工业、农业或服务业产品上通过市场溢价销售实现价值的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的方式。生态载体溢价模式又可以分为直接载体溢价和间接载体溢价两种模式。通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带动区域土地房产增值是典型的生态产品直接载体溢价模式。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吸引企业投资、刺激产业发展也是间接载体溢价模式。 水川沿黄片区具有公共特性的生态产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溢价作用,随着沿黄快速通道、河道综合治理、慢行步道等城乡公路品质提升,持续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品质,带动了周边区域乡村产业发展,比如白银云小镇、黄河十里民宿紧紧抓住黄河岸线改造提升的契机,提升了片区休闲旅游的经济价值。 (四)小结 白银区沿黄村庄依托便捷的水利灌溉设施、适宜的气候条件、肥沃的土壤环境,将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直接转化为一系列绿色农产品,对促进农产品特色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黄河谷地奇妙的自然景观、湿润的气候环境、特殊的地形地貌打造了一批景区景点,带动了乡村旅游、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依托黄河战鼓、剪金山庙会、四龙小曲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庙会节会文化,打造休闲水乡小镇。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障碍 (一)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单一 目前,沿黄乡村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系统性整体提升,生态产业链比较短、农产品品牌化发展较弱、缺乏专业运营团队。一方面由于地方对生态产品价值的认识不够,乡村地区的生态资源转化仍然停留在传统发展思路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以特色农产品种植、生态产品粗加工为主的价值转化瓶颈明显,产业生态化路径不清晰。二是农民参与度不高,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农民积极参与和配合,但现实中农民往往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缺乏集体经济组织的引导,仅体现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载体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参与后期的价值提升[5]。 (二)乡村生态价值转化呈“散点型”发展 沿黄乡村地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以单一载体为建设对象,各类要素分散供给,各产业园区、景区景点、民宿农家乐无序竞争,缺少特色化、差异化引导。比如:白银区沿黄各乡村无论在农产业现代化生产、乡村旅游、文化活动等方面,均以单村为发展为主,村集体统筹各类投资主体、发挥整合资源优势的作用不足。产业发展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融合不足;文化资源传承缺少总体策划,文化活动单调,吸引力不足;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公共建筑改造、乡村景观风貌缺少特色,韵味不足。乡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合利用受集体建设用地空间分散、跨行政村盘活政策规定,盘活利用水平不高。 (三)品牌建设滞后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白银区沿黄地区生态产品建设投资主体多元,推动了乡村地区资产持续积累,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但是,随着以农产品初加工、农业设施更新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方式瓶颈明显,难以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发展。比如:沿黄大部分乡村地区围绕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活动、景区景点三类产品为价值核心打造的振兴空间,体验性较差,以自然景观、民宿风貌展示、康养休闲、智慧农业体验为特色的四类特色品牌形象尚未形成,难以满足消费群体多样化需求。 (四)品质提升成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关键 目前,全区生态产品转化以生态资源直接开发利用为主,农产品价值迭代升级以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农业设施更新为主,农业产业链条短,难以实现农产品价值持续转化提升。比如,水川镇的软儿梨是“软儿梨三炮台”茶品主材料,四龙镇的“糖心”苹果均以源头种植为主,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品牌化建设薄弱。沿黄地区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品质不高,与文化融合度不够,难以形成地方特色,景区景点的互动体验不足,参与感不强。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不够,管理理念滞后,水川各大景点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难以有效提升服务水平,为不同旅游人群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体验。 三、乡村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一)以片区为单元,系统规划特色引爆 乡村地区的生态资源不仅包括看得见的耕地、山地、林地、水面,也包括气候、日照、空气等无形的生态资源,也包括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需要将这些要素作为整体和系统考虑,以片区规划为引领,整合土地、交通、水利、资金、人才各类要素,赋予生态产品更多的附加值,集中打造片区品牌形象。 大峡风情观光区依托大峡壮美的黄河峡谷、古树名木和泉水资源,打造亲近自然山水、体验传统村落风采面貌,通过拓展徒步野营、户外探险等休闲游憩活动为主的观光体验区。 原乡民俗展示区依托大川渡、顾家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特色民宿、宗教文化、农家美食等为主的民俗文化体验区。 康养休闲示范区依托交通条件、自然人文景观,以品质服务为核心,发展休闲体验型、品质服务型的康养休闲度假区,依托片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集聚发展要素,重点围绕既有的龙山民宿、黄河度假村等旅游资源,提升和完善片区作为承载沿黄重要的乡村旅游集散和综合服务功能。 智慧农旅体验区依托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基地,推广种植环境监测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土壤作物智慧管理等技术装备。积极培养新型农人及高素质人才,建设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农业交易平台的建设,让更多的农产品能够走进市场,增加农产品销售的透明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种植收益。 (二)创新组团发展机制,推动产业生态化 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沿黄高效农业经济带和金沟河休闲农业观光带,全力打造水川蔬菜、菊花、山药产业种植加工基地、四龙蔬菜林果种植加工基地、武川畜牧生态养殖加工基地、银西农产品仓储物流加工基地。着力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实施“农业+”战略。积极促进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推动“大数据+农业”向纵深融合,构建集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生物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订单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新业态。 (三)加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要素配置 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通过盘活闲置建设用地,完善公共服务、旅游服务等配套设施。教育方面,改善农村地区基础办学条件,解决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立足乡村生态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培养新一代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医疗方面,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保障乡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升沿黄地区村庄集中供热、燃气设施普及率,构建完善的农村电商和物流体系,通过农村宽带和通信网络构建生态产品云交易平台,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化、现代化、智能化。 提高社会资本整合乡村资源资产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对农业农村的投资活力,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 要素与特色资源结合,打造特色生态产品,建设乡村特色生态产品管理信息系统[8]。鼓励社 会资本与村集体、金融机构合作,发挥社会资 本市场化和专业化的优势,立足村庄现有基础,结合乡村发展实际,释放乡村生态产品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文化服务产品的综合价值。 提升服务水平,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溢价。推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沿黄乡村地区依托沿黄风情线、黄河湾民宿构建乡村振兴产业带,提升民宿、农家乐、景区景点品质和服务水平,打造特色鲜明的餐饮、文化体验街区,提升生态产品经济价值。持续丰富文化演艺活动内容,做好白银区“六朵金花”乡村文化旅游节宣传和体验活动。吸引社会资本进一步提升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扮靓乡村环境,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外溢。 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生动力。村民既是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参与者、建设者,又是受益者。沿黄村两委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调动村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规划宣传、乡村共建共享、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村民的参与度,归属感。提升基层党组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意识和能力,制定村集体经济奖励机制,吸引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建设。根据产业经营、旅游服务、农业科普、创新创意等方面的需要乡村青年人才库,通过线上的方式加强与在外创业、就业人群的联系,建立乡贤达人人才库,激发在外青年的返乡动力。 四、小结 一是生态产业化模式、产业生态化模式和生态修复模式是白银区沿黄乡村地区生态产品实现的3种典型模式。乡村生态产业化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经济效率提升,产业生态化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产品品牌溢价。 二 是随着乡村生态资源的盘活,白银区沿黄片区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乡村资产价值显著提升,进一步整合镇、村、企等多元主体发 掘生态产品的剩余价值,整合村庄各类要素,整体推进片区生态产品价值持续升值。 三是建立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收益 分配机制。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途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收益分配中设立初次、再次分配方式,保障农民利益、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项目编号:2022QN0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