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区疾控]防范基孔肯雅热健康提示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卫健局 | 日期:2025-08-08 16:39 | 阅读:

  近期,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及本地传播,广东佛山等地已报告多例确诊病例。这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目前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7月世卫组织已发出全球警报。正值夏秋季蚊虫活跃期,这份防控指南请收好!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相似。病毒在蚊体内经2~10天潜伏期后具备传染性。我国Ⅰ类地区(浙江、福建、广东等6省)因伊蚊活跃期长、输入病例多,为高风险区域,7-11月为病例高峰期。白银区为Ⅲ类地区,无伊蚊分布,但仍需警惕输入性病例。

  二、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三大典型症状:1.发热:急性起病,多为中低热,部分患者可达39℃以上高热,热程1~7天;2.关节痛:显著特征,常累及腕、踝等小关节,呈对称性分布,疼痛随运动加剧,部分患者可持续数月至数年;3.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躯干、四肢斑丘疹,伴瘙痒,数天后消退。

  三、如何传播?

  主要通过“人→蚊→人”传播链: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他人传播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咳嗽打喷嚏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母婴、输血传播。患者发病后1周内具有传染性,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

  四、怎么诊断和治疗?

  诊断:结合疫区旅居史+发热+关节痛+皮疹三联征,确诊需检测病毒核酸或特异性抗体

  治疗:无特效药,以对症支持为主。

  五、关键预防措施(划重点!)

  (一)环境防蚊:清除孳生地

  每周换水并清洗水养植物根部,翻盆倒罐清除积水。

  洪灾后强化环境消杀,重点区域喷洒杀虫剂。

  (二)个人防护:避免叮咬

  白天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避蚊胺类驱蚊剂。

  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避免在树荫、草丛停留。

  (三)旅行建议

  查询目的地疫情信息,备好驱蚊剂、长袖衣物,避免前往蚊虫密集区域‌。‌返程后监测‌:潜伏期1-12天,返程后2周内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六、常见蚁媒孳生地有哪些?以及如何清理?

  (一)家庭及个人工作场所。重点关注水生植物、花盆托盘、水桶、闲置瓶罐、储水缸、院内排水沟等,主要采取翻盆倒罐、加盖、水培改为沙土种植植物、疏通水沟、投放灭蚊蚴剂等方式。

  (二)小区、单位、工地等公共区域。对室内外孳生地进行清理,重点关注绿化带、停车场、垃圾或杂物暂存点、地下车库集水井、排水沟、楼梯间、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建筑物凹陷处等,主要采取清理卫生死角、翻盆倒罐、沙土填埋、投放灭蚊蚴剂等方式。

  (三)公共场所及外环境。重点关注绿化带、公共停车场、垃圾或杂物堆放点、废弃轮胎、市政管网的管道井、集水井、排水沟、楼梯间、楼房反梁及雨水沟、建筑物凹陷处等,主要采取清理卫生死角、翻盆倒罐、疏通和清除淤积、沙土填埋、投放灭蚊蚴剂等方式。

  (四)其他需重点关注的蚊媒孳生地。重点加强对空置屋尤其是城中村的露天老宅、户外垃圾、杂物堆放处、闲置地卫生死角等场所的孳生地清理,降低蚊虫孳生风险。

  疾控专家提醒:当前正值伊蚊活跃期,公众应积极参与“清积水、灭蚊虫”行动,出现发热伴关节痛等症状及时就医。

  转发提醒家人朋友,科学防蚊,共筑健康防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动态

[白银区疾控]防范基孔肯雅热健康提示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卫健局 | 日期:2025-08-08 16:39 | 阅读:

  近期,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及本地传播,广东佛山等地已报告多例确诊病例。这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目前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7月世卫组织已发出全球警报。正值夏秋季蚊虫活跃期,这份防控指南请收好!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相似。病毒在蚊体内经2~10天潜伏期后具备传染性。我国Ⅰ类地区(浙江、福建、广东等6省)因伊蚊活跃期长、输入病例多,为高风险区域,7-11月为病例高峰期。白银区为Ⅲ类地区,无伊蚊分布,但仍需警惕输入性病例。

  二、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三大典型症状:1.发热:急性起病,多为中低热,部分患者可达39℃以上高热,热程1~7天;2.关节痛:显著特征,常累及腕、踝等小关节,呈对称性分布,疼痛随运动加剧,部分患者可持续数月至数年;3.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躯干、四肢斑丘疹,伴瘙痒,数天后消退。

  三、如何传播?

  主要通过“人→蚊→人”传播链: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他人传播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咳嗽打喷嚏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母婴、输血传播。患者发病后1周内具有传染性,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

  四、怎么诊断和治疗?

  诊断:结合疫区旅居史+发热+关节痛+皮疹三联征,确诊需检测病毒核酸或特异性抗体

  治疗:无特效药,以对症支持为主。

  五、关键预防措施(划重点!)

  (一)环境防蚊:清除孳生地

  每周换水并清洗水养植物根部,翻盆倒罐清除积水。

  洪灾后强化环境消杀,重点区域喷洒杀虫剂。

  (二)个人防护:避免叮咬

  白天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避蚊胺类驱蚊剂。

  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避免在树荫、草丛停留。

  (三)旅行建议

  查询目的地疫情信息,备好驱蚊剂、长袖衣物,避免前往蚊虫密集区域‌。‌返程后监测‌:潜伏期1-12天,返程后2周内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六、常见蚁媒孳生地有哪些?以及如何清理?

  (一)家庭及个人工作场所。重点关注水生植物、花盆托盘、水桶、闲置瓶罐、储水缸、院内排水沟等,主要采取翻盆倒罐、加盖、水培改为沙土种植植物、疏通水沟、投放灭蚊蚴剂等方式。

  (二)小区、单位、工地等公共区域。对室内外孳生地进行清理,重点关注绿化带、停车场、垃圾或杂物暂存点、地下车库集水井、排水沟、楼梯间、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建筑物凹陷处等,主要采取清理卫生死角、翻盆倒罐、沙土填埋、投放灭蚊蚴剂等方式。

  (三)公共场所及外环境。重点关注绿化带、公共停车场、垃圾或杂物堆放点、废弃轮胎、市政管网的管道井、集水井、排水沟、楼梯间、楼房反梁及雨水沟、建筑物凹陷处等,主要采取清理卫生死角、翻盆倒罐、疏通和清除淤积、沙土填埋、投放灭蚊蚴剂等方式。

  (四)其他需重点关注的蚊媒孳生地。重点加强对空置屋尤其是城中村的露天老宅、户外垃圾、杂物堆放处、闲置地卫生死角等场所的孳生地清理,降低蚊虫孳生风险。

  疾控专家提醒:当前正值伊蚊活跃期,公众应积极参与“清积水、灭蚊虫”行动,出现发热伴关节痛等症状及时就医。

  转发提醒家人朋友,科学防蚊,共筑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