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区疾控]2025年10月健康信息提示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卫健局 | 日期:2025-09-30 08:57 | 阅读:

亲爱的白银区市民朋友们,十月金秋,气温进一步下降,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同时正值学校开学后人员密集常态化、秋冬季节交替的关键时期,流感等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学校等集体场所聚集性疫情风险升高。白银区疾控中心特此发布十月健康提示,提醒大家科学防范、精准应对,守护自身及家人健康。

一、流感

十月气候转凉,人群室内活动增多,空气流通相对较差,流感病毒传播风险显著上升,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需重点防护。

流感起病急,常出现高热(可达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也可伴有呼吸道症状,通过飞沫、密切接触传播,易在人群密集场所扩散。

健康提示

1.疫苗接种: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医务人员及学校师生),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构建有效免疫屏障,降低重症风险。

2.日常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接触眼口鼻;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室内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病毒浓度。

3.科学应对症状: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学;症状明显者可对症服用解热镇痛、止咳化痰类药物,若症状加重(如持续高热、呼吸困难),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就诊途中规范佩戴口罩。

二、学校聚集性疫情防范

十月学校教学活动全面开展,学生课间互动、集体用餐、宿舍居住等场景人员密集,易引发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水痘等聚集性疫情,需家校协同做好防控。

健康提示

1.学校防控: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发热、呕吐、皮疹等异常症状学生,督促其居家休息并就医;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清洁消毒,尤其加强门把手、水龙头、课桌椅等高频接触部位消毒;合理安排课间活动,避免学生过度聚集;保障食堂食品卫生,提供温热食物,引导学生勤洗手、分餐进食。

2.学生与家长配合:家长每日观察孩子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及时告知学校并带孩子就医,待症状完全消失后再返校;教育孩子在校期间遵守防疫规定,不与患病同学密切接触,勤洗手、规范佩戴口罩;为孩子准备充足衣物,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避免受凉。

三、其他呼吸道疾病

除流感外,十月也是普通感冒、支原体肺炎、猩红热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儿童、青少年及体质较弱人群易受感染,需做好综合防护。

健康提示

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鸡蛋、牛奶);适当进行户外锻炼(如散步、慢跑),增强体质。

减少聚集暴露:前往商场、超市、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时,规范佩戴口罩;尽量避开高峰时段,缩短停留时间;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四、肠道传染病防控提示(含诺如病毒感染与手足口病)

(一)诺如病毒感染

十月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仍易发生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传播,或经密切接触患者呕吐物、排泄物传播,感染后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学校、托幼机构为聚集性疫情高发场所,由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物品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食物、水消化道传播,或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的飞沫呼吸道传播(非主要途径)。感染后常出现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口腔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

健康提示

1.卫生习惯:坚持“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处理呕吐物或排泄物后、接触儿童玩具/餐具前务必洗手,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接触食物和口鼻;不喝生水,不吃生冷、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贝类海鲜);儿童玩具、餐具需定期清洗消毒。

2.集体单位防控:学校、托幼机构需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定期对食堂餐具、饮用水设备、教室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消毒;发现诺如病毒感染或手足口病病例后,及时隔离患者至症状完全消失,对诺如病毒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及手足口病患者疱疹液污染区域进行规范消毒处理,避免病毒扩散;密切观察师生健康状况,出现聚集性病例及时上报疾控部门。

3.个人防护与监测:家长需关注儿童健康状况,若孩子出现发热、呕吐、腹泻或手、足、口出现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学校;患病期间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五、秋季养生与防寒保暖

十月昼夜温差大(可达10℃以上),早晚气温较低,易引发感冒、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等,需重视防寒保暖和秋季养生。

健康提示

适时增减衣物:遵循“春捂秋冻”适度原则,早晚外出时及时添加外套(如薄夹克、风衣),避免受凉;室内避免长时间开窗通风,防止冷空气直吹身体。

关注特殊人群: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关节炎患者等,需格外注意保暖,尤其保护颈部、腰部、膝关节等部位;清晨、傍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减少外出锻炼,避免诱发疾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动态

[白银区疾控]2025年10月健康信息提示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卫健局 | 日期:2025-09-30 08:57 | 阅读:

亲爱的白银区市民朋友们,十月金秋,气温进一步下降,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同时正值学校开学后人员密集常态化、秋冬季节交替的关键时期,流感等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学校等集体场所聚集性疫情风险升高。白银区疾控中心特此发布十月健康提示,提醒大家科学防范、精准应对,守护自身及家人健康。

一、流感

十月气候转凉,人群室内活动增多,空气流通相对较差,流感病毒传播风险显著上升,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需重点防护。

流感起病急,常出现高热(可达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也可伴有呼吸道症状,通过飞沫、密切接触传播,易在人群密集场所扩散。

健康提示

1.疫苗接种: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医务人员及学校师生),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构建有效免疫屏障,降低重症风险。

2.日常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接触眼口鼻;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室内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病毒浓度。

3.科学应对症状: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学;症状明显者可对症服用解热镇痛、止咳化痰类药物,若症状加重(如持续高热、呼吸困难),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就诊途中规范佩戴口罩。

二、学校聚集性疫情防范

十月学校教学活动全面开展,学生课间互动、集体用餐、宿舍居住等场景人员密集,易引发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水痘等聚集性疫情,需家校协同做好防控。

健康提示

1.学校防控: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发热、呕吐、皮疹等异常症状学生,督促其居家休息并就医;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清洁消毒,尤其加强门把手、水龙头、课桌椅等高频接触部位消毒;合理安排课间活动,避免学生过度聚集;保障食堂食品卫生,提供温热食物,引导学生勤洗手、分餐进食。

2.学生与家长配合:家长每日观察孩子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及时告知学校并带孩子就医,待症状完全消失后再返校;教育孩子在校期间遵守防疫规定,不与患病同学密切接触,勤洗手、规范佩戴口罩;为孩子准备充足衣物,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避免受凉。

三、其他呼吸道疾病

除流感外,十月也是普通感冒、支原体肺炎、猩红热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儿童、青少年及体质较弱人群易受感染,需做好综合防护。

健康提示

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鸡蛋、牛奶);适当进行户外锻炼(如散步、慢跑),增强体质。

减少聚集暴露:前往商场、超市、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时,规范佩戴口罩;尽量避开高峰时段,缩短停留时间;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四、肠道传染病防控提示(含诺如病毒感染与手足口病)

(一)诺如病毒感染

十月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仍易发生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传播,或经密切接触患者呕吐物、排泄物传播,感染后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学校、托幼机构为聚集性疫情高发场所,由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物品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食物、水消化道传播,或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的飞沫呼吸道传播(非主要途径)。感染后常出现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口腔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

健康提示

1.卫生习惯:坚持“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处理呕吐物或排泄物后、接触儿童玩具/餐具前务必洗手,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接触食物和口鼻;不喝生水,不吃生冷、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贝类海鲜);儿童玩具、餐具需定期清洗消毒。

2.集体单位防控:学校、托幼机构需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定期对食堂餐具、饮用水设备、教室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消毒;发现诺如病毒感染或手足口病病例后,及时隔离患者至症状完全消失,对诺如病毒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及手足口病患者疱疹液污染区域进行规范消毒处理,避免病毒扩散;密切观察师生健康状况,出现聚集性病例及时上报疾控部门。

3.个人防护与监测:家长需关注儿童健康状况,若孩子出现发热、呕吐、腹泻或手、足、口出现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学校;患病期间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五、秋季养生与防寒保暖

十月昼夜温差大(可达10℃以上),早晚气温较低,易引发感冒、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等,需重视防寒保暖和秋季养生。

健康提示

适时增减衣物:遵循“春捂秋冻”适度原则,早晚外出时及时添加外套(如薄夹克、风衣),避免受凉;室内避免长时间开窗通风,防止冷空气直吹身体。

关注特殊人群: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关节炎患者等,需格外注意保暖,尤其保护颈部、腰部、膝关节等部位;清晨、傍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减少外出锻炼,避免诱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