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路街道稀土新村社区:党建“微引擎”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来源:稀土新村社区 | 作者:白银区纺织路街道稀土新村社区 | 日期:2025-05-06 09:33 | 阅读:
在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纺织路街道稀土新村社区党委以“红色基因”为笔,以“民生需求”为墨,精心绘制“政治引领强根基、网格治理筑堡垒、志愿服务聚合力、红色物业暖民心”的基层党建新图景。通过深耕细作“微单元”,激活治理“微动力”,让党旗在社区每个角落高高飘扬,让民生温度在基层一线触手可及。
政治引领“铸魂”,让“红色信仰”扎根网格。社区党委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纵向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架构,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家门口。通过搭建“网格课堂”“红色议事厅”等沉浸式学习平台,将主题党日搬到小区广场、居民庭院,把“三会一课”从会议室延伸至群众“生活圈”,组织党员群众共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商社区治理。今年以来,党委班子成员带头开展集中学习5次,各支部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开展学习活动60余次,党支部书记累计讲党课10余场,让党的声音在基层网格“声声入耳”。针对老年党员和流动党员特点,创新推行“送学上门+云端课堂”双线机制:为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定制包含党徽、党章、学习资料的“红色大礼包”,累计开展上门送学80余次;为流动党员搭建“线上微支部”,定期推送图文解读、视频党课等学习资料20期,实现党员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同时,深化“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建设,60余名在职党员主动亮明身份、认领责任,在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中当标杆、作表率,让“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基层一线最鲜明的行动标识。
网格治理“织网”,让“末梢神经”灵敏高效。社区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层治理“神经枢纽”,将治理触角精准延伸至每个“细胞单元”。通过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志愿者”四级联动服务体系,以“底数清、台账明、数据全”为目标,织密织牢基层治理“信息网”:一方面,组建专职网格队伍常态化开展“地毯式”入户走访,精准掌握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特殊病患等重点人群动态,分类建立“民生台账”;另一方面,全面摸排辖区非公企业、商户门店、经营场所等资源底数,动态更新“资源台账”,实现社情民意“一网统管”“全域覆盖”。今年以来,累计收集群众诉求45条,精准化解环境卫生、邻里纠纷、噪音扰民等矛盾纠纷15起,高效解决停车泊位不足、占道经营整治、下水道堵塞疏通等民生痛点20余件。小小网格既是居民感知幸福的“神经末梢”,更是基层治理的“前沿哨点”,让群众呼声在网格中响应、民生需求在网格中解决、治理效能在网格中提升,真正实现“小网格”托起“大民生”。
志愿服务“聚能”,让“红色暖流”浸润民心。社区以党建引领为“红色引擎”,激活志愿服务“红色动能”,构建“需求精准捕捉—资源多元整合—服务温情传递”的民生服务生态链。以“党员志愿服务队”为核心,统筹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建“青苗护航”“平安巡逻”“应急先锋”等6支特色志愿队伍,将政策宣讲、法律咨询、课业辅导、环境整治等服务触角延伸至楼道院落,实现“红色代办”“上门服务”全覆盖。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健康义诊”“爱心义剪”等惠民服务10余场,惠及居民500余人次;特别针对高龄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推出“红色代办”专属服务,党员志愿者累计代办缴费、认证、医保办理等民生事项50余件,让服务“最后一米”更有温度。如今,“红马甲”穿梭的身影已成为社区最动人的风景线,用涓滴暖流浸润民心,以“党建红”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底色。同时,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红色集市”,将政策宣讲、健康义诊、家电维修等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年均开展活动50余场,服务群众超2000人次。
红色物业“赋能”,让“住有优居”触手可及。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物业企业、物管会、党员志愿者“红色联盟”,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物业董事长兼任社区“大党委”副书记,社区干部担任物业党建指导员,联合开展各类活动,推动物业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通过每季度1次大党委暨党建联席会议,构建由社区党委牵头,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驻地单位等共同参与、互相监督、融合共信、责任共负的协商共治格局。此外,社区还搭建“红色议事厅”等协商平台,推行“收集问题—分类派单—限时办结—满意度回访”闭环管理,通过网格长每日巡查、业主微信群实时反馈、精准解决停车难、飞线充电、物业缴费纠纷等高频问题,实现“矛盾不出小区、问题就地解决”。今年以来,社区组织召开“大党委”暨党建联席会议1次,开展结对帮扶、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共建活动10余次,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5件。红色物业正以“绣花功夫”绣出社区治理新图景,让“住有优居”从民生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