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武川乡人民政府 | 日期:2023-05-30 08:56 | 阅读:

        近年来,武川乡紧紧围绕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整合各方资源,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载体、新模式、新方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

“唠嗑式”宣讲更接地气。传统的宣讲方式理论性强、时间过长,导致群众听不懂、坐不住,为破除这一困境,武川乡变“固定课堂”为“移动讲台”,积极探索走出会议室、走到群众身边,在广场上、在农户家,群众在哪里,“讲台”就搬到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地宣讲理论政策,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能人讲发展、群众讲故事,聚焦群众实际需求、解读群众最想了解的政策,坚持用“土白话”讲“大道理”,将宣讲内容变成接地气的“土白话”,在唠嗑中把党的最新理论同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教育、医疗、养老等内容结合起来,说群众关心的事,讲大家爱听的理,加深了老百姓对党的政策的理解,群众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一场场“家常会”互动式的宣讲,使理论宣讲活动“活”了起来、“动”了起来、“鲜”了起来,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最新理论更好地融入了群众日常生活生产中。这种“唠嗑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把带着“泥土味”的理论精神讲给村民听,“种”在老百姓的心窝里。

“多元化”阵地扩大宣传。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树立文明新风为引领,鼓励支持民间艺术团体发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合“文化惠民”工程和“我们的节日”,面向辖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持续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典型模范的创评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是创新文化载体,涵育文明乡风。充分挖掘本地的草根文化人才和文化经典、家谱家风等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组建开泰、欣盛、北山三支民间艺术团体,通过文艺演出、书画交流、经典诵读等形式,向居民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等思想理念,让传统美德“活”起来。今年年初北山文学艺术中心发布的新书《走进武川》,让武川人民深刻感受到“家乡情怀”“诗话故乡”;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小品《老有所养》《的哥的爱心》《谈婚论价》,快板《抵制彩礼树新风》等本土化节目,深受好评。二是弘扬志愿服务,共创美生活。将志愿服务与“五治融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主体作用,打造了爱心车队、爱心手工编织两个文明实践品牌。爱心车队是由当选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高启飞发起组建,志愿服务项目涵盖弱势群体、中高考考生接送、失物找寻、无偿献血、扶危帮困等公益活动,车队从最初8辆车23人发展到现在的52辆车63人,累计服务700余人次。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高秀发起成立的爱心手工编织基地,主要针对辖区困难家庭、特殊群体开展公益手工编织培训,其制作的手工作品如刺绣、剪纸、麦秆画等在北京四方拍卖会和兰洽会展卖中都广受好评。三是凝聚乡贤合力,绽放文明之花。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五老人员”等乡贤在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疏导作用,涵养文明乡风,试点成立武川乡中山村乡贤参事会,中山村5次举办“乡贤倾情捐资助学”活动,在全乡形成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普遍推广“婚事简办承诺”“婚丧事宜公约”等推进移风易俗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组织村民签定承诺书并自觉遵守,增强道德约束力。

“聚合力”思考暖在民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并趋向多样化,武川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共建共享,在“落细”上勤思考。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把中央、省市区的精神细化成具体的工作目标、细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宣传到基层群众中去,使之成为人们行为标准和日常生活的自觉遵循;在“落小”上找方法。大处着墨,以小见大,通过农家书屋、线上平台等宣传教育阵地,为群众思想上解“惑”,政策上“解渴”,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在“落实”上下功夫。虚功实做,真抓实干,深入做好宣传教育群众工作,运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说群众能懂的话,讲群众身边的事,把工作做到每个人、覆盖到每个群体,切实扩大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影响力。

(撰稿:张晓莉 审核:王元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武川乡

武川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武川乡人民政府 | 日期:2023-05-30 08:56 | 阅读:

        近年来,武川乡紧紧围绕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整合各方资源,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载体、新模式、新方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

“唠嗑式”宣讲更接地气。传统的宣讲方式理论性强、时间过长,导致群众听不懂、坐不住,为破除这一困境,武川乡变“固定课堂”为“移动讲台”,积极探索走出会议室、走到群众身边,在广场上、在农户家,群众在哪里,“讲台”就搬到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地宣讲理论政策,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能人讲发展、群众讲故事,聚焦群众实际需求、解读群众最想了解的政策,坚持用“土白话”讲“大道理”,将宣讲内容变成接地气的“土白话”,在唠嗑中把党的最新理论同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教育、医疗、养老等内容结合起来,说群众关心的事,讲大家爱听的理,加深了老百姓对党的政策的理解,群众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一场场“家常会”互动式的宣讲,使理论宣讲活动“活”了起来、“动”了起来、“鲜”了起来,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最新理论更好地融入了群众日常生活生产中。这种“唠嗑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把带着“泥土味”的理论精神讲给村民听,“种”在老百姓的心窝里。

“多元化”阵地扩大宣传。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树立文明新风为引领,鼓励支持民间艺术团体发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合“文化惠民”工程和“我们的节日”,面向辖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持续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典型模范的创评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是创新文化载体,涵育文明乡风。充分挖掘本地的草根文化人才和文化经典、家谱家风等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组建开泰、欣盛、北山三支民间艺术团体,通过文艺演出、书画交流、经典诵读等形式,向居民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等思想理念,让传统美德“活”起来。今年年初北山文学艺术中心发布的新书《走进武川》,让武川人民深刻感受到“家乡情怀”“诗话故乡”;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小品《老有所养》《的哥的爱心》《谈婚论价》,快板《抵制彩礼树新风》等本土化节目,深受好评。二是弘扬志愿服务,共创美生活。将志愿服务与“五治融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主体作用,打造了爱心车队、爱心手工编织两个文明实践品牌。爱心车队是由当选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高启飞发起组建,志愿服务项目涵盖弱势群体、中高考考生接送、失物找寻、无偿献血、扶危帮困等公益活动,车队从最初8辆车23人发展到现在的52辆车63人,累计服务700余人次。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高秀发起成立的爱心手工编织基地,主要针对辖区困难家庭、特殊群体开展公益手工编织培训,其制作的手工作品如刺绣、剪纸、麦秆画等在北京四方拍卖会和兰洽会展卖中都广受好评。三是凝聚乡贤合力,绽放文明之花。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五老人员”等乡贤在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疏导作用,涵养文明乡风,试点成立武川乡中山村乡贤参事会,中山村5次举办“乡贤倾情捐资助学”活动,在全乡形成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普遍推广“婚事简办承诺”“婚丧事宜公约”等推进移风易俗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组织村民签定承诺书并自觉遵守,增强道德约束力。

“聚合力”思考暖在民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并趋向多样化,武川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共建共享,在“落细”上勤思考。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把中央、省市区的精神细化成具体的工作目标、细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宣传到基层群众中去,使之成为人们行为标准和日常生活的自觉遵循;在“落小”上找方法。大处着墨,以小见大,通过农家书屋、线上平台等宣传教育阵地,为群众思想上解“惑”,政策上“解渴”,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在“落实”上下功夫。虚功实做,真抓实干,深入做好宣传教育群众工作,运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说群众能懂的话,讲群众身边的事,把工作做到每个人、覆盖到每个群体,切实扩大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影响力。

(撰稿:张晓莉 审核:王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