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白银地区传统技艺II酿造酱油
来源:白银市博物馆 | 作者:白银区 | 日期:2024-12-02 | 阅读:
编者按:
白银,不仅拥有一个美好的名字,更是一片独具魅力的神奇土地,这里大河奔腾、古道延绵、长城雄峙、红色印迹、工业积淀,道不完的历史传奇、数不尽的奇特景观,闪耀在这块土地上。同时,质朴勤劳的白银人民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和技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白银市博物馆会不定期地将这些民俗文化和技艺编辑刊出,以飨读者。
弦歌不辍 思接古今白银地区传统技艺II酿造酱油 经过时间的沉淀,仍鲜活如初的记忆定是美好的。一碗热腾腾的馓饭里埋一疙瘩清白透亮、肥瘦相间的腌缸肉,再倒些纯粮酿造的酱油,肉在米饭里融化,汁稠色艳的酱油浸入肉中,肉的浓香,饭的清香,酱油的鲜香,三香合一,滋味万千,这是白银人民舌尖上美好的记忆。
白银地区传统酿造酱油的流程如下: 第一道程序 做曲子
磨面时,把第一道下来的麦麸子用粗细适中的箩筛一下,留在上面的大麸子用来做曲子。麸子加水拌匀,手捏成团状后,装进背篼或竹筐里压瓷实,放在院子里晾晒。一两个月后,麸皮表面出现星星点点的霉点(发酵菌)时,就可以用了。 第二道程序 做角子
把小麦、黄豆、玉米放在大号锅里煮,煮到七八分熟,倒上盐和曲子拌匀,三四十斤的料,差不多得一斤多盐。然后装在几个二升盆里(中号盆),把盆放在炕上,盆外周用泥糊住(起到保温作用),盖上盖子和厚单子、被子,把炕煨烧让其发酵,这叫捂酱,热气腾腾的酱料里浸润着农家红红火火的好日子。盆里的酱料,隔一两天要上下翻搅均匀。七天时,煮一锅放了蓬灰的小米和小麦,煮熟煮烂后倒在盆里,拌匀。九天的时候,这样再投一次。捂上十天左右,整个酱料发红发黑,酱盆就可以从炕上搬下来了。酱料除了捂,还可以晒。夏天,将拌好的酱料装在盆里,放到屋顶晒。晒的时候也要不定期上下翻搅,以便晒得均匀,遇见吹风下雨要及时盖住。岁月悠悠长长,暖阳清风一点一点地渗入,吸收了天地精华的酱料,一天一天地发生着变化,由淡红渐渐变成了黑红,一盆酱就晒好了。
第三道程序 搭酱油
一般农家都有搭醋的条缸,也可以搭(浸出)酱油。小条缸放在一个凳子上,塞住缸底的木塞子,装上酱料,倒上凉开水,用浸出法淋出酱油。泡上几个小时后,抽开塞子,汩汩鲜红黑亮的酱油就流了出来。一条缸的酱料搭两遍即可,再搭,就没味了。 第四道程序 熬酱油
搭下来的酱油必须要熬,把多余的水分蒸发掉,酱油会更加浓郁。熬的时候要在锅里倒些清油,放一个调料包,包里有花椒、草果、大香、香叶等。熬酱油时最重要的一项要熬“酱豆豆”,一锅酱油倒三四斤黄豆,架柴火慢慢熬到一定程度,舀一勺倒在碗里,挂碗不沾碗时,一锅酱油就熬好了,“酱豆豆”也煮熟了。一碗“酱豆豆”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条件不是很富有,除了炒豆子,几乎没有什么零食,“酱豆豆”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的最爱。端一小碟,坐在门台上,一颗一颗放进嘴里,酱香浓郁,豆味绵长,不知不觉,一小碟“酱豆豆”下肚,舒坦!当然“酱豆豆”拌米饭、拌面也好吃。 炒面片时,倒一勺酱油,面鲜香可口;热气腾腾刚出锅的拉条子里,滴一些酱油,不下菜,也吃得酣畅淋漓;臊子面里,酱油是汤色的灵魂;无论炒菜、凉拌、炖煮还是蘸料,加入一定量的酱油,不但色泽好看,还增加香味和食欲。
酱油营养价值很高,氨基酸转化率较低;酱油的主要原料是黄豆,黄豆中含有异黄酮,恶性肿瘤的生长需要依靠新血管输送养分,异黄酮恰恰能防止新血管生成,从而使癌细胞生长受阻;酱油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能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常吃酱油,益处多多。 农家日子,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勺酱油,也调出了五味人生。
游在白银
最新更新
- 4月29日《白银区新闻》
- 严守合规底线 保障市场秩序——白银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婚庆行业价格行政约谈会议
- 上门检定惠民生 公平交易护权益——武川乡市场监管所联合白银市计量测试检定所开展计量器具免费检定活动
- 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 享受健康生活
- [践行疾控使命 巩固消除成果]白银区疾控中心开展2025年“全国疟疾日”主题宣传活动
- 传承岐黄薪火 弘扬中医文化——水川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中医特色诊疗宣传活动
- 区领导调研督导五一节前医疗机构安全生产工作
- 经济政策一线微观察|低空经济点亮夜消费 无人机“科技流量”激活文旅新动能
- 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经济大省表现突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稳就业稳经济,五方面若干举措将出台(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