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九旬老党员讲“初心”故事

来源:魅力白银区 | 作者:区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简报组 | 日期:2019-10-17 17:07 | 阅读:

  王瑞典是白银区工农路街道火车站社区一名90岁高龄的老党员,有着71年的党龄。作为支部年龄最大的党员,王瑞典每个月风雨无阻,哪怕是身体不舒服,也会坚持由家人搀扶到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并按时交纳党费,从来都没有缺席过一次党组织活动。

1.jpg

“小点子,以后你就叫王瑞典吧”

  1929年1月,王瑞典出生在河北高阳县赵庄一个穷苦家庭,父母没钱送他上学堂,就在家务农、放羊。自王瑞典记事起,就有中共地下党组织在高阳频繁活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宣传革命思想。王瑞典还记得,他和同乡人坐在村头槐树下,听地下党员讲日寇如何侵略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如何不抵抗,八路军如何英勇奋战。随着这些故事的宣讲,共产党的形象在他头脑中逐渐丰满了起来。
  1945年春天,麦子开始吐穗,16岁的王瑞典和几个小伙伴商量着要参加八路军。他母亲知道后对他说,“麦子下来吃点白面再走吧”。那年秋天,八路军队伍经过高阳,王瑞典毅然选择参加革命。王瑞典说:“我原来叫王小点,后来连指导员说以后你就叫王瑞典了,这个名字是党组织给我起的,我就一直用到了现在。”

2.jpg

“不能让敌人占了朝鲜,
更不能让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

  现在已经90岁高龄的王瑞典老人,身体硬朗,思维清晰,回忆起当年的战争岁月,依然记忆犹新。1950年6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爆发。两个月后,美军的炮弹落到了中国丹东的土地上。危难时刻,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那时我们天天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做梦都在战场上杀敌。”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老人有些激动。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持久防御战,王瑞典所在的炮二十一师奉命赴朝鲜战场。“上了战场,才发现这比解放战争时的仗难打多了。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敌我双方在表面阵地上失而复得、得而复失。联合国军武器先进,飞机大炮铺天盖地的对我们轰炸。为了躲避敌人的攻击,我们只能夜间行进转移阵地。”
  “朝鲜的冬天很冷,零下30多摄氏度,我们穿着单衣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和敌人周旋。没有干粮,随身带着炒面、炒米,饿了就抓两把,困了就在雪地里眯一会,醒来浑身感觉僵硬成一块木板了。但上了战场个个都往前冲,没有往回跑的。心里就一个信念,帮助朝鲜就是帮我们自己。不能让敌人占了朝鲜,更不能让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很多战友牺牲在了战场上,而我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王瑞典功勋显著,1951年12月,荣获三等功一次;1953年3月,荣获由彭德怀总司令提名的三等功一次;获朝鲜军功章两枚。

3.jpg

“别人不愿去,
我是党员,我去。”

  1954年11月,王瑞典主动放弃了部队提干的机会,申请转业。复原后他被分配在锦州铁路局工作,后来与当地姑娘刘玉文成了家。1958年,党中央发出支援大西北号召,王瑞典主动找领导申请到甘肃。老人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有需要,我就得响应。别人有顾虑,党员就得带头。”起初,王瑞典被安排到兰州铁路局兰西乘务室工作。第二年,他又主动申请调到条件更艰苦的白银西狄家台排班室。60年代初的白银,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不论是经济条件还是自然环境都和锦州差距很大,但是王瑞典无半句埋怨。
  “白银那时候缺水,一勺洗脸水我们洗三天才能倒。我们住的草坯房,刮起风来感觉房顶都能掀了。”王瑞典想念妻子,请人代写家信希望妻子能来白银。一封家书来去两个多月,王瑞典焦急等待,最终通情达理的刘玉文还是来与他团聚。这一来,王瑞典便死心塌地做起白银人,一当便是60年,期间只有两次回锦州探亲。我们问老人,想念锦州吗?老人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6个孩子生在白银,长在白银,我们都早把自己当白银人喽”。

4.jpg

“现在的中国了不得,
伟大的人民了不起。”

  说起今年的大阅兵,王瑞典兴奋得像个七八岁的孩子。“国庆节那天,我一大早就起来戴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纪念章,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大阅兵,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样的盛况”。受阅展示的各种现代化武器装备,让老人不由赞叹。“那时候我们落后啊!哪有这些装备,最常见的就是七九式步枪,每个人仅有四五发子弹。现在国家强盛了,现代化的装备看得人热血沸腾。只有国家变得更强大,人民才能更有安全感。现在的中国了不得,伟大的人民了不起。”回想起在朝鲜现场上与敌人搏斗的情景,他一个劲地说,“让美国人看看,让美国人看看……”。

5.jpg

“这辈子跟着中国共产党
是我最大的光荣”

  “过去是党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退休后,群众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作为一名老党员,能够在退休后的有生之年继续为党、为社会出一份力,让我觉得自己还有作用。”王瑞典笑着说。二十多年来,他始终关心社区发展,帮助邻里调解纠纷,经常给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讲党课,讲述他所经历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和新中国的故事。
  老伴过世后,王瑞典和三儿子、儿媳妇还有半身瘫痪的四儿子生活在一起。三儿子打零工,儿媳妇操心家里,生活不算富裕,但王瑞典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老人说:“想想以前的苦日子,现在条件好多了。能吃饱、能穿暖,每月还领退休金,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
  说起现在的生活,王瑞典很满足。“新中国来之不易,是牺牲的先烈和战友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是党组织培养了我,我能有幸福的晚年,也是党给我的,跟着中国共产党是我最大的光荣。只要身体允许,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我要永远跟党走。每一名共产党员都不能忘记入党的初心,不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干好工作,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