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90岁老英雄70年默默奉献,初心守始终
来源:学习强国 | 作者:包兴鹏 | 日期:2019-10-11 17:55 | 阅读:
已是耄耋之年的王瑞典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脸上始终带着慈祥的微笑。谈起自己的经历,王瑞典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一辈子跟着中国共产党是我最大的光荣。”
王瑞典,男,白银市白银区工农路街道火车站社区居民党员,1929年1月出生于河北高阳县赵庄,1945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战争年代,他为党和人民出生入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干工作不遗余力;在新时期,他积极发挥着余热。他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不居功自傲,不向组织伸手,在平凡中坚守党性,“一心向党终不悔”的本色从未改变。都说“初心易得、难守始终”,而他,做到了。
在革命年代屡立战功,书写传奇
1945年,年仅16岁的王瑞典毅然选择参加革命,在河北晋察冀军区当一名普通的通讯员。回想刚参加革命那时,王瑞典说:“我原来叫王小点,后来我连里领导说小点子以后你就叫王瑞典了,这个名字是党组织给我起的,我就一直用到了现在。”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中王瑞典参加了多次战斗,每次回忆起战斗岁月,老人总说:“决不能让敌人跑了,解放军的两条腿跑得比傅作义的骑兵快”。我们问老人这么艰苦的岁月您是怎么挺过来的,他说:“我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放羊娃,要不是共产党的队伍来了,我早就饿死了。共产党好,我就得跟着共产党走,命都是党给的,吃点苦怕什么”。
1952年2月,王瑞典主动申请参加了抗美援朝,在炮21师二营六连任副指导员,负责操作苏联援助的火箭炮。在联合国军铺天盖地的轰炸中,转移阵地只能夜间行进,大炮被拆成零件,他扛着承重的装备在朝鲜的山地丘陵艰难行进。在枪林弹雨、炮火连天中,王瑞典多次出色完成了战斗任务,有时战斗任务紧急,还没来得及冷却的炮筒,他扛着就走,手上的皮烫破了一层又一层,左手三个手指头都被炸伤了。“我的部分战友牺牲在了战场上,而我却幸运地活下来。”老人说,从那段岁月走来,从苦到甜,看到如今社会和谐稳定,他感到很幸福。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王瑞典功勋显著,1951年12月,荣获三等功一次;1953年3月,荣获由彭德怀总司令提名的三等功一次;获朝鲜独立勋章两枚。2019年9月,老人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一生默默奉献与坚守,不失本色
奉献是义务,坚守是本分。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70年来,他的事迹一直在诠释着这样的“本色”。
1954年11月,王瑞典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低,怕留在部队做不好工作,主动放弃了提干的机会,申请转业,复原后他在锦州铁路局工作。后来,听到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他主动报名来到了白银铁路单位工作。他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面对成绩,他从不邀功论赏,只是把每一次的成绩,当作新的起点。
王瑞典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中,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向同事们借鉴经验,对自己总是高标准严要求。他深知中国共产党是进步的党,是学习的党,作为共产党员,自己不能拖了组织的后腿。他常说,文化知识能够促进自己更好地工作,所以每一个学习的机会都要抓住,只有这样才能回报组织的信任和培养。他多次获得兰州铁路局“优秀党员”“模范党员”“五好职工”和“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1986年1月,王瑞典从铁路局退休。
一颗拳拳赤子之心,老而弥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告别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王瑞典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到非常知足。虽然腿脚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灵活,两鬓早已斑白,但老人对党的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却从未老去。社区工作人员每次上门陪老人谈心时,他给年轻人讲述最多的就是爱党爱国的故事。老人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他经常给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讲党课,讲述他所经历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新中国的故事,他的经历教育和感染了很多的人。社区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他一直积极参加,社区的发展,他时刻记在心头,积极做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文明新风的倡导员,社情民意的收集员,环境卫生的监督员,充分展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永远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老人的四儿子,半身瘫痪常年卧床。老人多年来悉心照顾,多次拒绝了街道社区给予的慰问和救助。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每当谈起这些,老人还是那句话:“比起牺牲的人,我过得很幸福了。我现在退休在家不给党和政府干工作,还拿着党和政府发给我的退休金,已经很过意不去了。”2018年8月14日,市委书记苏君专门看望慰问了王瑞典老人。
身披戎装,保家卫国;告别军旅,本色不改。漫漫70年岁月,老人初心不改得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党旗下的铮铮誓言。那些泛黄的奖章荣誉,因老人忠贞不渝的初心而越发闪耀光芒。
王瑞典,男,白银市白银区工农路街道火车站社区居民党员,1929年1月出生于河北高阳县赵庄,1945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战争年代,他为党和人民出生入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干工作不遗余力;在新时期,他积极发挥着余热。他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不居功自傲,不向组织伸手,在平凡中坚守党性,“一心向党终不悔”的本色从未改变。都说“初心易得、难守始终”,而他,做到了。
在革命年代屡立战功,书写传奇
1945年,年仅16岁的王瑞典毅然选择参加革命,在河北晋察冀军区当一名普通的通讯员。回想刚参加革命那时,王瑞典说:“我原来叫王小点,后来我连里领导说小点子以后你就叫王瑞典了,这个名字是党组织给我起的,我就一直用到了现在。”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中王瑞典参加了多次战斗,每次回忆起战斗岁月,老人总说:“决不能让敌人跑了,解放军的两条腿跑得比傅作义的骑兵快”。我们问老人这么艰苦的岁月您是怎么挺过来的,他说:“我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放羊娃,要不是共产党的队伍来了,我早就饿死了。共产党好,我就得跟着共产党走,命都是党给的,吃点苦怕什么”。
1952年2月,王瑞典主动申请参加了抗美援朝,在炮21师二营六连任副指导员,负责操作苏联援助的火箭炮。在联合国军铺天盖地的轰炸中,转移阵地只能夜间行进,大炮被拆成零件,他扛着承重的装备在朝鲜的山地丘陵艰难行进。在枪林弹雨、炮火连天中,王瑞典多次出色完成了战斗任务,有时战斗任务紧急,还没来得及冷却的炮筒,他扛着就走,手上的皮烫破了一层又一层,左手三个手指头都被炸伤了。“我的部分战友牺牲在了战场上,而我却幸运地活下来。”老人说,从那段岁月走来,从苦到甜,看到如今社会和谐稳定,他感到很幸福。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王瑞典功勋显著,1951年12月,荣获三等功一次;1953年3月,荣获由彭德怀总司令提名的三等功一次;获朝鲜独立勋章两枚。2019年9月,老人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一生默默奉献与坚守,不失本色
奉献是义务,坚守是本分。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70年来,他的事迹一直在诠释着这样的“本色”。
1954年11月,王瑞典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低,怕留在部队做不好工作,主动放弃了提干的机会,申请转业,复原后他在锦州铁路局工作。后来,听到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他主动报名来到了白银铁路单位工作。他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面对成绩,他从不邀功论赏,只是把每一次的成绩,当作新的起点。
王瑞典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中,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向同事们借鉴经验,对自己总是高标准严要求。他深知中国共产党是进步的党,是学习的党,作为共产党员,自己不能拖了组织的后腿。他常说,文化知识能够促进自己更好地工作,所以每一个学习的机会都要抓住,只有这样才能回报组织的信任和培养。他多次获得兰州铁路局“优秀党员”“模范党员”“五好职工”和“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1986年1月,王瑞典从铁路局退休。
一颗拳拳赤子之心,老而弥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告别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王瑞典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到非常知足。虽然腿脚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灵活,两鬓早已斑白,但老人对党的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却从未老去。社区工作人员每次上门陪老人谈心时,他给年轻人讲述最多的就是爱党爱国的故事。老人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他经常给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讲党课,讲述他所经历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新中国的故事,他的经历教育和感染了很多的人。社区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他一直积极参加,社区的发展,他时刻记在心头,积极做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文明新风的倡导员,社情民意的收集员,环境卫生的监督员,充分展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永远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老人的四儿子,半身瘫痪常年卧床。老人多年来悉心照顾,多次拒绝了街道社区给予的慰问和救助。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每当谈起这些,老人还是那句话:“比起牺牲的人,我过得很幸福了。我现在退休在家不给党和政府干工作,还拿着党和政府发给我的退休金,已经很过意不去了。”2018年8月14日,市委书记苏君专门看望慰问了王瑞典老人。
身披戎装,保家卫国;告别军旅,本色不改。漫漫70年岁月,老人初心不改得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党旗下的铮铮誓言。那些泛黄的奖章荣誉,因老人忠贞不渝的初心而越发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