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绳绕指柔 白银区乡村工匠李艳玲的“麻编人生”

来源:白银区新闻 | 作者:包兴鹏 | 日期:2025-10-15 10:25 | 阅读:


在乡土中国的肌理里,总有一些指尖上的技艺,如同散落田间的麦穗,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醇厚。在白银区王岘镇的一个小村庄里,乡村工匠李艳玲用一根普通的麻绳,编织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写下了生动注脚。

初见李艳玲时,她正坐在自家小院的葡萄架下,指尖捻着米黄色的麻绳,在竹制框架上轻盈穿梭。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在她专注的脸庞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手中的麻绳仿佛有了生命,随着她的动作慢慢勾勒出收纳筐的雏形。“这根绳子啊,看着普通,可藏着大学问。”李艳玲抬起头,眼中满是对麻编的热爱,“得选当年新收的麻,纤维坚韧有弹性,泡、捶、捻、织,每一步都不能急,急了就失了那股子‘土味儿’里的精致。”


说起与麻编的结缘,还要追溯到十年前。那时,李艳玲偶然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泛黄的《民间编织技艺》,书中关于麻编的插图瞬间吸引了她。“小时候见爷爷用麻绳编过菜篮,可那时候只觉得是干活的家什,没多想。”李艳玲笑着回忆,“看到书里的麻编能做成花瓶、挂画,才知道原来普通的麻绳也能变‘艺术品’。”从那天起,她便一头扎进了麻编的世界,没有老师指导,就对着书本一点点琢磨;没有合适的材料,就去田间收集废弃的麻秆,自己动手剥皮、晾晒、捻线;编坏了的作品舍不得扔,拆了重新来,手指被麻绳磨得红肿起泡,贴上创可贴继续练。


“最开始编的小筐子,歪歪扭扭的,自己都看不上眼。”李艳玲指着客厅角落一个略显粗糙的收纳筐,那是她的第一件作品,“但我没放弃,想着既然喜欢,就一定要做好。”为了精进技艺,她常常骑着电动车跑几十里路,去青城古镇拜访会传统编织的老人,虚心请教编织诀窍;在网上看到新颖的麻编样式,就截图保存,反复研究针法的变化。渐渐地,她的手艺越来越精湛,从简单的收纳筐、手提包,到复杂的麻编挂画、复古花瓶,一根根麻绳在她手中仿佛被施了魔法,变成了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作品。


走进李艳玲的家,仿佛置身于一个麻编艺术展厅。客厅的博古架上,错落摆放着各色麻编花瓶,有的缠绕着干花,透着自然野趣;有的缀着细碎的蓝布条,带着乡土风情。沙发旁的落地灯,灯柱是用麻绳层层缠绕而成,暖黄的灯光透过麻绳的缝隙洒出,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这些作品里,有不少是用家里的‘废品’改的。”李艳玲拿起一个造型别致的化妆盒,盒身是旧木箱改造的,表面用麻绳编织出菱形花纹,“以前家里的旧竹篮、破木箱,扔了可惜,改成麻编作品,既环保又好看,还多了份念想。”

随着李艳玲的麻编作品在镇子里小有名气,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向她请教技艺。“一开始是几个姐妹来问,说闲着也是闲着,想学门手艺。”李艳玲说,“我想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免费教她们编麻编。”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她把自家的客厅腾出来当“教室”,还自掏腰包购买麻绳、铁丝等材料。如今,她的“麻编小课堂”已有二十多个学员,大多是村里的妇女。“跟着艳玲学麻编,不光多了个爱好,还能编点小东西卖钱补贴家用。”学员寇大姐手里拿着刚编好的手机挂绳,脸上满是笑容,“以前农闲时总爱打麻将,现在一门心思编麻编,日子过得充实多了。”


近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李艳玲的麻编作品走进了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及省市乡村振兴农产品展销会。展台上,她的麻编《宜室宜家》吸引了众多目光——画面中,用深浅不一的麻绳编织出茶具、花瓶、果篮,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没想到咱农民编的东西,也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李艳玲感慨道,那次展销会,她的作品卖出了五十多件,还接到了几个订单。更让她惊喜的是,有外地的文创公司联系她,希望能合作开发麻编文创产品,让乡村麻编走向更大的市场。


“麻绳虽细,却能编织出大梦想。”李艳玲说,她最大的心愿,是让麻编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手工艺的魅力。如今,她正在整理自己的编织心得,计划编写一本简易的麻编教程;还打算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长期培训班,让更多村民接触麻编、爱上麻编。“一根麻绳,连接的是过去与现在,也是乡村与外界。”李艳玲的指尖再次动了起来,麻绳在她手中缠绕、打结,如同她正在编织的乡村振兴图景,每一针、每一线,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李艳玲用一根麻绳,守住了内心的宁静,也守住了乡村手工艺的温度。她的故事,是万千乡村工匠的缩影——他们扎根乡土,以匠心守初心,用双手将普通的材料变成精美的作品,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也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正如那根在她手中流转的麻绳,平凡却坚韧,在岁月的打磨中,编织出属于乡村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