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撷萃(二)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17-03-03 11:19 | 阅读:
1、大川渡砖雕
大川渡砖雕,位于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村西南魏氏家族院内。该院始建于清代,原四合院,现已损毁,仅存砖雕。镶嵌在厦房的山墙上和主房东西两侧墙壁上的巨幅砖雕壁画。大房四合院进原大门迎面而视的砖傩为长方形竖屏式,高4.5米,宽2.3米,上镌“吉星高照”,天神手持信条踩祥云降八人间,下有土地迎祥画面洋溢着浓郁的民俗气息。二房四合院有三幅砖雕影壁,其中南厦房山墙影壁,文革期间,因水泥抹平砖面得以保存较好,东西两侧影壁为正方形,边长2米,上有“苏子游赤壁额”、“牡丹仙鹤”遥相呼应,显得美观和谐。大川渡砖雕为我市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白银地区民居典型风格建筑,代表了当时的人文意识和砖雕艺术的高超技艺。201 0年,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被白银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甘沟驿遗址
甘沟驿遗址,位于会宁县甘沟驿镇甘沟驿村三社祖厉河东与当地一条小河的交汇处。修筑于明万历年间,为明代驿城,附近烽火台较多,是古时会宁通向靖远等地的一处重要驿站。城平面呈四方形,长2印米,宽140米,南北开门,南城门有瓮城。城北临小河,城西临祖厉河,且城西现保存有部分城壕,城墙系黄土夯筑,四角有墩,基宽6米,内高5米:外城墙高7-9米。夯层12-16厘米。南、北面城墙明显可见两个马面,北面城墙体坍塌较为严重:东、西城墙明显可见一个马面。城现有当地群众修建的庙宇,城内其余地方荒芜9地表可见明清时青花瓷片。遗址主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但西部城墙坍塌严重,长年的风雨侵蚀对城墙本体剥蚀严重。该遗址是研究明;清时期会宁交通运输、官道驿站分布、历史沿革及地方史志佐证的重要见证。1988年,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关川道堂
关川道堂,位于会宁县头寨镇马家堡村中街社关川河东南岸台地上,东南依马家堡村关川川地,西北临关川河。现有两孔窑洞和门前院子,保存较好。院子南北长50米,东西宽约20米,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两孔窑洞坐东面西,左洞口阔3.1米,进深10.5米。窑洞门面用青砖砌就,仿木结构莲花垂柱造垫。舌洞口青砖包面,进深2.3米,左洞为传教时所用,右洞为生活所用。左洞砖拱上正中从右向左书“东道发源”,四字,右洞口上正中青砖阳刻。书彤图案,溺门两侧有对联,上联“古庄思远祖”,下联“静室讽遗经”。
该遗址既是一处传教纪念地,又对研究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起源和伊斯兰教在国内传教发展情况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1991年,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窠粒台遗址
窠粒台遗址,位于会宁县头寨子镇坪岔村窠粒台社周边。该遗址山梁呈南北走向,以西以北为干河谷,呈不规则方形,所在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遗址以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为主,还包涵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马广类型等遗存,前后延续l000多年。该遗址是会宁北部一处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布面积大,同时是一处高原山地遗址,地处偏远山区,保存较好,内涵丰富。上世纪70年代兴修水平梯田时,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多为彩陶),出土的彩陶形体较大,打磨光滑,彩绘精美,多为半山类型的代表性彩陶,对于研究马家窑文化,特别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纹饰、图案、绘制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982年,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5、石石湾遗址
石石湾遗址,位于会宁县中川乡梁堡村。东部为坡、北部为山梁,遗址呈长方形,长约4000米,宽约1000米,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等遗存,前后延续了近2000年。遗址中有灰坑、陶窑、白灰面房址等,文化层厚2-3米。地表散见有绳纹鸡冠錾宽平口沿红陶缸残片,红陶钵残口沿,颈部带凸斑点纹的红陶罐残片,打磨细腻带黑彩弦纹的彩陶片,带口肩双耳的红陶罐片等残陶片。认采集的陶片看,陶器器型复杂,打磨光滑,彩绘精美,多为马家窑类型的代表彩阻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于研究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矣亲友当时人类的居住;生产生活状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1988年,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崇华沟墓群
崇华沟墓群,位于景泰县中泉乡崇华沟村半个崖子、杨家槐湾等周边,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类型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文化层厚0.4-1米。墓葬多为石板棺(竖穴土坑)葬,个别为土窑。葬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也有个别二次葬。出土器物主要有彩陶、夹砂陶、骨珠、骨管、骨匕、骨针、石弹丸、石斧等。出土的彩陶色彩以红黑相间彩绘,纹饰严谨规整,主要为葫芦网格纹、锯齿纹和垂幛纹。崇华沟新石器时代墓葬群的发现对研究景泰县境内远古时期人类活动范围、生产生活方式及先民们创造的辉煌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2009年,被景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黑土坡大炼钢铁遗址
黑土坡大炼钢铁遗址,位于景泰县芦阳镇响水村西南约3公里处,干沙河北侧。初建于1958年,遗址地势开阔,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300米,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遗存炉灶星罗棋布,有大小炉灶上千座,间距数目不等。炉高1- 2米不等,口径1-3米不等。炉灶用现场泥土坐浆、块石砌造而成。炉灶内壁砌面块石层层叠叠,大小相间,犬牙交错,壁面粗糙不平,没有统一标准。有的炉灶内偶见烧制的铁块,与炉灰夹杂。遗址总体保存较好,只有少量炉灶坍塌。此遗址是现代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当时全社会“快步进入共产主义”、“赶英超美”、大跃进”的历史见证。黑土坡大炼钢铁遗址于1958年初建造,耗时数月。作为“全民动员、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的会战战场一,云集景泰、通渭等周边地区群众数千人,他们在此轮班奋战,昼夜不息,充分展现了当时人民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风貌。大炼钢铁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浓抹重彩”的一笔,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该遗址于2010年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同年被景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芦沟堡遗址
芦沟堡遗址,位于靖远县北滩乡芦沟村城门社,创建于明万历丙申年二月。堡坐北向南,平面形状略呈正方形,边长560米,外有护城河环绕,边长580米,占地面积约336400平方米。四面墙体保存比较完好,黄土夯筑,夯层不清晰,基宽4-6米,现存高度为6-10米不等,北墙西侧有一马面,平面略呈方形,边长12米。东北角有一凸出于外的角墩,方形,边长6米,现存高度为10米。南有一门,南门外有半圆形的瓮城,保存较好。堡内南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为芦沟堡的中轴线。城内原有城楼、桥楼及建筑物,多年风雨地震侵袭、年久失修及人为耕地、开挖水渠等,今皆坍塌和毁没,城墻、角墩、马面和瓮城逐年降低,失去了原来的形制,洪水袭击,致护城壕大部淤塞。现地表散落较多齣石块和砖瓦块及土砖石混筑的楼洞残迹等。该堡址是靖远县至今发现的明代较大的古堡址之一,也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堡。布局严谨,用地合理,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构筑而成,对研究靖远县古代商贸、边塞战事变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1996年,被靖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磨子沟三角城遗址
磨子沟三角城遗址,位于靖远县五合乡尚树蛸村南磨子沟。建于宋代,其北、西、南三面为高山,东临沙河,整个城址平面呈三角形,按古时因河为池,因山为城的特点,依山势黄土夹砂培筑而成,东低西高,北墙直列培筑,东南、西南城墙在正南弧曲连结,周长1200米,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城址城墙保存较完整,呈土垄状;东开门,外有弧形瓮城;东北、西北角保存有馒头形角墩:城墙内、外有两环护城壕。城正中有一不规则台地,遍布青砖、黑红陶瓦件、黑釉瓷片、白瓷片和青花瓷片等,初步推断为宋代遗物。现堡内外均辟为耕地,城墙、角墩、瓮城、护城壕等基本完整。磨子沟三角城遗址形制独特,结构紧凑,规模雄宏,是研究黄河流域靖远地区都城的布局设置、规模等级、社会人文景观及其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2009年,被靖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10、迭烈逊堡遗址
迭烈逊堡遗址,位于平川区水泉镇黄湾中村。依山临水,建在黄河岸边的一座以巨石为基砌成的高台上,对面可见黄河摩崖石刻。初为西夏光定十二年(1222年)筑,明代万历年在故址筑堡。迭烈逊三字为蒙语“要塞”之意。沿河山险,为明代军事防御体系,西北有尖山、喀拉山,为明朝防御少数民族南侵的重要天然障塞。现城址西侧可见依山砌筑的基址和东北角墩台,城址周边散布有红砂岩石雕残件和大量青砖。目测可见裸露红砂岩条石,墩台悬立于东北角,夯土疏,有倾塌之势。城址南面象山南尾有荒湾山险长城墙体,仅遗存有10余米,当地农民平田整地损毁严重。城东墙偏西位置现存龙王庙和城隍,为解放前后依原址所建。现建有真武庙等大小殿字10余座。迭烈逊堡现为北武当道教协会管理,是北武当道教协会宗教活动场地,也是当道教文化宣传旅游胜地。该遗址历来为黄河沿线的军事要塞,鹯(音zhān)阴古渡口就位于堡下河口。对于研究汉代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军事、人文、宗教和丝绸之路历史都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2010年,被平川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大川渡砖雕,位于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村西南魏氏家族院内。该院始建于清代,原四合院,现已损毁,仅存砖雕。镶嵌在厦房的山墙上和主房东西两侧墙壁上的巨幅砖雕壁画。大房四合院进原大门迎面而视的砖傩为长方形竖屏式,高4.5米,宽2.3米,上镌“吉星高照”,天神手持信条踩祥云降八人间,下有土地迎祥画面洋溢着浓郁的民俗气息。二房四合院有三幅砖雕影壁,其中南厦房山墙影壁,文革期间,因水泥抹平砖面得以保存较好,东西两侧影壁为正方形,边长2米,上有“苏子游赤壁额”、“牡丹仙鹤”遥相呼应,显得美观和谐。大川渡砖雕为我市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白银地区民居典型风格建筑,代表了当时的人文意识和砖雕艺术的高超技艺。201 0年,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被白银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甘沟驿遗址
甘沟驿遗址,位于会宁县甘沟驿镇甘沟驿村三社祖厉河东与当地一条小河的交汇处。修筑于明万历年间,为明代驿城,附近烽火台较多,是古时会宁通向靖远等地的一处重要驿站。城平面呈四方形,长2印米,宽140米,南北开门,南城门有瓮城。城北临小河,城西临祖厉河,且城西现保存有部分城壕,城墙系黄土夯筑,四角有墩,基宽6米,内高5米:外城墙高7-9米。夯层12-16厘米。南、北面城墙明显可见两个马面,北面城墙体坍塌较为严重:东、西城墙明显可见一个马面。城现有当地群众修建的庙宇,城内其余地方荒芜9地表可见明清时青花瓷片。遗址主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但西部城墙坍塌严重,长年的风雨侵蚀对城墙本体剥蚀严重。该遗址是研究明;清时期会宁交通运输、官道驿站分布、历史沿革及地方史志佐证的重要见证。1988年,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关川道堂
关川道堂,位于会宁县头寨镇马家堡村中街社关川河东南岸台地上,东南依马家堡村关川川地,西北临关川河。现有两孔窑洞和门前院子,保存较好。院子南北长50米,东西宽约20米,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两孔窑洞坐东面西,左洞口阔3.1米,进深10.5米。窑洞门面用青砖砌就,仿木结构莲花垂柱造垫。舌洞口青砖包面,进深2.3米,左洞为传教时所用,右洞为生活所用。左洞砖拱上正中从右向左书“东道发源”,四字,右洞口上正中青砖阳刻。书彤图案,溺门两侧有对联,上联“古庄思远祖”,下联“静室讽遗经”。
该遗址既是一处传教纪念地,又对研究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起源和伊斯兰教在国内传教发展情况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1991年,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窠粒台遗址
窠粒台遗址,位于会宁县头寨子镇坪岔村窠粒台社周边。该遗址山梁呈南北走向,以西以北为干河谷,呈不规则方形,所在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遗址以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为主,还包涵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马广类型等遗存,前后延续l000多年。该遗址是会宁北部一处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布面积大,同时是一处高原山地遗址,地处偏远山区,保存较好,内涵丰富。上世纪70年代兴修水平梯田时,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多为彩陶),出土的彩陶形体较大,打磨光滑,彩绘精美,多为半山类型的代表性彩陶,对于研究马家窑文化,特别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纹饰、图案、绘制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982年,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5、石石湾遗址
石石湾遗址,位于会宁县中川乡梁堡村。东部为坡、北部为山梁,遗址呈长方形,长约4000米,宽约1000米,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等遗存,前后延续了近2000年。遗址中有灰坑、陶窑、白灰面房址等,文化层厚2-3米。地表散见有绳纹鸡冠錾宽平口沿红陶缸残片,红陶钵残口沿,颈部带凸斑点纹的红陶罐残片,打磨细腻带黑彩弦纹的彩陶片,带口肩双耳的红陶罐片等残陶片。认采集的陶片看,陶器器型复杂,打磨光滑,彩绘精美,多为马家窑类型的代表彩阻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于研究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矣亲友当时人类的居住;生产生活状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1988年,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崇华沟墓群
崇华沟墓群,位于景泰县中泉乡崇华沟村半个崖子、杨家槐湾等周边,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类型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文化层厚0.4-1米。墓葬多为石板棺(竖穴土坑)葬,个别为土窑。葬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也有个别二次葬。出土器物主要有彩陶、夹砂陶、骨珠、骨管、骨匕、骨针、石弹丸、石斧等。出土的彩陶色彩以红黑相间彩绘,纹饰严谨规整,主要为葫芦网格纹、锯齿纹和垂幛纹。崇华沟新石器时代墓葬群的发现对研究景泰县境内远古时期人类活动范围、生产生活方式及先民们创造的辉煌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2009年,被景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黑土坡大炼钢铁遗址
黑土坡大炼钢铁遗址,位于景泰县芦阳镇响水村西南约3公里处,干沙河北侧。初建于1958年,遗址地势开阔,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300米,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遗存炉灶星罗棋布,有大小炉灶上千座,间距数目不等。炉高1- 2米不等,口径1-3米不等。炉灶用现场泥土坐浆、块石砌造而成。炉灶内壁砌面块石层层叠叠,大小相间,犬牙交错,壁面粗糙不平,没有统一标准。有的炉灶内偶见烧制的铁块,与炉灰夹杂。遗址总体保存较好,只有少量炉灶坍塌。此遗址是现代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当时全社会“快步进入共产主义”、“赶英超美”、大跃进”的历史见证。黑土坡大炼钢铁遗址于1958年初建造,耗时数月。作为“全民动员、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的会战战场一,云集景泰、通渭等周边地区群众数千人,他们在此轮班奋战,昼夜不息,充分展现了当时人民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风貌。大炼钢铁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浓抹重彩”的一笔,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该遗址于2010年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同年被景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芦沟堡遗址
芦沟堡遗址,位于靖远县北滩乡芦沟村城门社,创建于明万历丙申年二月。堡坐北向南,平面形状略呈正方形,边长560米,外有护城河环绕,边长580米,占地面积约336400平方米。四面墙体保存比较完好,黄土夯筑,夯层不清晰,基宽4-6米,现存高度为6-10米不等,北墙西侧有一马面,平面略呈方形,边长12米。东北角有一凸出于外的角墩,方形,边长6米,现存高度为10米。南有一门,南门外有半圆形的瓮城,保存较好。堡内南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为芦沟堡的中轴线。城内原有城楼、桥楼及建筑物,多年风雨地震侵袭、年久失修及人为耕地、开挖水渠等,今皆坍塌和毁没,城墻、角墩、马面和瓮城逐年降低,失去了原来的形制,洪水袭击,致护城壕大部淤塞。现地表散落较多齣石块和砖瓦块及土砖石混筑的楼洞残迹等。该堡址是靖远县至今发现的明代较大的古堡址之一,也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堡。布局严谨,用地合理,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构筑而成,对研究靖远县古代商贸、边塞战事变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1996年,被靖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磨子沟三角城遗址
磨子沟三角城遗址,位于靖远县五合乡尚树蛸村南磨子沟。建于宋代,其北、西、南三面为高山,东临沙河,整个城址平面呈三角形,按古时因河为池,因山为城的特点,依山势黄土夹砂培筑而成,东低西高,北墙直列培筑,东南、西南城墙在正南弧曲连结,周长1200米,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城址城墙保存较完整,呈土垄状;东开门,外有弧形瓮城;东北、西北角保存有馒头形角墩:城墙内、外有两环护城壕。城正中有一不规则台地,遍布青砖、黑红陶瓦件、黑釉瓷片、白瓷片和青花瓷片等,初步推断为宋代遗物。现堡内外均辟为耕地,城墙、角墩、瓮城、护城壕等基本完整。磨子沟三角城遗址形制独特,结构紧凑,规模雄宏,是研究黄河流域靖远地区都城的布局设置、规模等级、社会人文景观及其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2009年,被靖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10、迭烈逊堡遗址
迭烈逊堡遗址,位于平川区水泉镇黄湾中村。依山临水,建在黄河岸边的一座以巨石为基砌成的高台上,对面可见黄河摩崖石刻。初为西夏光定十二年(1222年)筑,明代万历年在故址筑堡。迭烈逊三字为蒙语“要塞”之意。沿河山险,为明代军事防御体系,西北有尖山、喀拉山,为明朝防御少数民族南侵的重要天然障塞。现城址西侧可见依山砌筑的基址和东北角墩台,城址周边散布有红砂岩石雕残件和大量青砖。目测可见裸露红砂岩条石,墩台悬立于东北角,夯土疏,有倾塌之势。城址南面象山南尾有荒湾山险长城墙体,仅遗存有10余米,当地农民平田整地损毁严重。城东墙偏西位置现存龙王庙和城隍,为解放前后依原址所建。现建有真武庙等大小殿字10余座。迭烈逊堡现为北武当道教协会管理,是北武当道教协会宗教活动场地,也是当道教文化宣传旅游胜地。该遗址历来为黄河沿线的军事要塞,鹯(音zhān)阴古渡口就位于堡下河口。对于研究汉代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军事、人文、宗教和丝绸之路历史都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2010年,被平川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