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精神浅析
来源:区地方志 | 作者:张国琦 | 日期:2021-11-12 11:01 | 阅读:
【提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从“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辉煌历史。白银市的历史,就是党在甘肃大地上书写的一部光荣的奋斗史。形成了“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的“白银精神”,本文从白银精神的产生、实践和承传应用等方面入手,对白银精神进行浅析。比较清晰的阐述了白银精神。
一、白银精神的主要内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谱写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的奇迹。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在一个个不朽精神鼓舞推动下的辉煌历史。精神是奋斗的结晶,也是奋斗的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政党一刻也离不开精神的滋养。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的物质文明,更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从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会师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赶考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创新精神再到新时代伟大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90多种精神,都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我们甘肃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也创造了“甘肃精神”“铁人精神”“玉门精神”“南梁精神”“莫高精神”“白银精神”等甘肃特色的伟大精神,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白银人,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很想就白银精神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赖以支撑的精神,一座城市的发展,也少不了城市精神做支柱。白银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有色金属基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个“不毛之地”变成“共和国的长子”,曾创造连续十八年税值第一的奇迹,是铜城开拓者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地方,是一辈又一辈白银人民挥洒汗水、繁衍生息的地方。光荣的传统和爱国主义情怀,战天斗地、不畏艰辛的耐劳精神,勤劳质朴、敢为人先的吃苦精神,临危不惧、舍我其谁的奋勇精神,舍家为国、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等,都是锻造白银城市精神的不竭源泉。
白银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创业奉献。
二、白银精神的产生和形成
(一)、白银精神产生于开拓者创业奋斗过程中
1、白银开拓者在“艰苦创业”中建成新中国第一个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20世纪50年代中期,白银还是“风吹石头跑,入夜野狼嚎”的不毛之地。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开始编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1953年9月28日,位列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的“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宣布成立,开启了白银现代大工业的建设历史。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奔赴白银,成为白银的开拓者。
1956年,三次矿山剥离爆破成功。白银有色金属工业正式进入建设时期。与之相配套的选矿、冶炼、硫酸系统和其他辅助设施也陆续全面开工。同年,另一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国营第八零五厂也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布局在白银。白银的建设者们经过两年多的大干苦干,为工业建设和生产服务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1957年11月,兰州西固电厂至白银郝家川变电所的110伏高压输电线路建成并开始送电,结束了白银地区没有电的历史,12月,白银的第一条铁路——连接包兰铁路的矿山铁路支线建成通车,1958年,从25公里外黄河边架设的输水管道为白银矿区这一亘古荒原引来河水。1959年10月1日,在苏联政府及专家的帮助下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露天矿投产,1960年3月,选矿厂试车投产,6月14日,整个生产系统试车投产,冶炼厂炼出第一炉铜水,品位98.7%。1960年7月16日,正当白银有色金属工业如火如荼的进行之际,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停止提供相关工业设备。8月14日,在白银公司参与援助工作的50余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带走全部图纸资料,停止供应急需的重要设备,给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的建设造成巨大困难,使一些重点项目陷入停顿或半停顿状态。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开始整顿,氟化盐厂、辉铜山矿、小铁山矿下马维护。1961年末,精简4033名职工,翌年,再次精简3000名职工。但是,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没有使白银人屈服,白银公司和设计、施工单位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原设计进行改造,在矿山建设中采取“分期建设、分期过渡、重点加强”的新方案,首先建成第一采矿场东部,并很快达到设计能力。1963年,白银市的社会经济恢复到1959年的水平,再次进入高速发展期。同年,白银公司全面恢复生产,不断完善铜硫生产系统,稳定生产水平,当年产铜9000余吨,后又完成反射炉系列技术改造,1964年,露天矿修改设计,决定一采场西部恢复露天开采。1964年,国营八零五厂在原有基础上恢复建设,8月建成黑索金生产线,10月,开始为核工业部生产配套产品,成为甘肃第一个高能炸药厂的基础。1955-1965年,白银建成投产企业43家,其中轻工业30家、重工业13家、大型企业1家、中型3家、小型39家,央企1家、省属2家、市属1家、县区及以下39家。
1966年3月,邓小平视察白银公司时说:“你们这里是艰苦奋斗的。”邓小平的这一赞语,不仅成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立厂之本,而且成为白银精神的核心内涵。
2、开拓者在“艰苦创业”中建立起新兴的白银市
1950年代白银第一代开拓者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顶风沙、喝苦水、点油灯、住帐篷,风餐露宿,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仅用九个多月的时间就胜利完成任务,就其工程之规模、施工之难度和装置炸药之总量来讲,当时都是创造世界之最。这是中国爆破工程史上的奇迹。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白银开拓建设者马不停蹄、夜以继日,于1960年6月14日为共和国炼出了第一炉“争气铜”,为白银经济建设开了好局。
1956年3月,中央批复同意甘肃省委关于设立白银市委、白银市人民委员会的意见。10月9日,白银市筹备委员会(县级)正式成立。10月9日,中共白银市委(县级)经中共甘肃省委批准正式成立。
白银市因铜资源储量丰富和开发而称“铜城”。年生产铜、铅、锌、铝等有色金属达30多万吨。在前5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共采出铜矿石6664万吨,铜金属含量88.2万吨,铜产量曾连续十八年稳居全国第一,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及白银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白银市已经发展成总面积21158.7平方千米,下辖2区、3县的地级市,截至2018年末,白银市常住人口173.42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1.6亿元,成为甘肃中部一座重要城市。
(二)、白银精神的实践及承传
1、白银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锤炼
露天矿大爆破时施工现场是单帐篷,夏天在帐篷里经过火辣辣的太阳烤晒,温度高达38度以上,活像个大蒸笼。但老一辈创业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无怨无悔、无私无畏。
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白银作为西北新兴的工业城市,国家也安排项目。三线建设中白银精神得到进一步锤炼。八八四厂的建设,就是其中一项。八八四厂是国家三大重有色金属材生产基地之一,位于白银区王岘镇的灰土涝池村。当时的灰土涝池村,自然条件恶劣,生活环境艰苦,干旱少水,交通不便,就在这种环境下,1964年9月勘察厂址,11月编制设计方案,12月批准设计方案,次年3月破土动工。八八四厂由新建、迁建、拆建3部分组成。工厂共10个成品车间,其中板带、型材、线材车间由洛阳有色加工厂成套迁来;管棒和精密铜管车间由洛阳有色金属工厂、沈阳苏家屯有色加工厂、上海恒利毛细管厂拆迁部分设备新配套组成;铅材车间由沈阳苏家屯有色加工厂成套拆建;新建锌材车间和电解铜箔车间。短时期内建成大型企业,成为白银三线建设的重要项目。
白银精神在农业战线也得以体现。火烧沟人凭着“一个背篼、一双肩膀,出大力、流大汗”的苦干精神,经过8年的苦干,在10条山沟、35个山湾中,造出275亩新砂田,使这个“天上无雨,地下缺水”的干旱穷山沟,面貌发生很大变化。1964年10月31日,火烧沟生产队赴北京参加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活动;1965年5月30日,《甘肃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火烧沟—我省农业战线上的又一面红旗》;10月1日,火烧沟生产队队长高学勇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工农渠工程的主干渠经过高山峻岭、深沟险壑,对于当时缺技术、缺资金、缺设备、缺材料、缺经验的白银区来说,问题很多,困难很大。但他们提出“同山斗、同地斗、同水斗、同困难斗,苦干、实干、巧干、拼命干”的口号,抢时间,争进度,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历时3年多,完成主干渠全长28.3千米、总扬程423米的9级电力提灌一期工程,彻底改变白银区农村靠天吃饭的干旱面貌。
2、白银精神始终贯穿于白银发展的全过程。
“1990-1997年,甘肃工业建设投资为565.81亿元,仅占全国同期投资的1.9%。”落实到白银的投资更是微乎其微。整个20世纪90年代,除在白银范围内投资建设的大峡水电站外,国家没有在白银兴建一家工业企业。轻纺工业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及时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设备、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效益迅速下滑,纷纷破产倒闭。“拨改贷”实行后,白银公司、银光公司等企业债负沉重,企业发展难以为继,甚至出现连年巨额亏损的状况。 20世纪末,白银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不得不寻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以制度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创业。资源型工业地域所有制结构单一,大型工业占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白银工业体制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治理结构,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做法,体现了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制度选择。
(三)白银精神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下得到丰富升华。
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为白银题写“荒原创业,改革图强,白银腾飞,点石成金。”对白银工业经济的发展给予厚望。1992年,朱镕基副总理在视察白银时题词“白银一爆出新天”。1992年8月14日,江泽民同志视察白银时,题词“艰苦奋斗、振兴白银”;2OOO年3月25日,吴邦国副总理在视察白银时号召白银人要“重塑形象,再创辉煌”!2007年,胡锦涛同志视察白银并作出指示:“发挥白银公司加工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内实施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对“白银精神”进行更为的具体的表述和要求。这些领导人的莅临考察,肯定白银人“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的精神实质,丰富白银精神的内涵,使白银精神不断升华。
三、白银精神铸就白银新辉煌
一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昔日“一片荒滩罕人烟、千里风沙万重山”的戈壁荒滩变成阡陌纵横、瓜果飘香的米粮川。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国之初的几十元提高到331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建国之初的几十元提高到1071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党的3.09。全市37.12万贫困人,302个贫困村,5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实现整体脱贫,走上小康道路。
二是现代工业体系多元化。先后建成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集团、甘肃稀土公司等大中型企业。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4.76亿元,实现税金总额14.0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4%,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016%。建成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开发区5个,白银工业集中区成为西部少有的工业良港。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72家,同时还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行业中试基地2家、重点实验室2家。
三是转型创业路条条。白银从资源型城市走上一条向生态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型城市的转型绿色发展之路。蝶变为兰白都市圈副核心城市,能源、陶器、建材、红色旅游之地、小杂粮之乡、羊羔肉、枸杞、石门大枣、籽瓜等享誉全球,黄河旅游、乡村游、园区开发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入选“2018畅游中国100城”,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亮相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参考资料:
1、《白银市2020年统计公报》
2、《白银区志》
3、《白银有色金属志》
4、《火烧沟是我省农业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甘肃日报)
5、《白银区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