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川长面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17-03-03 14:45 | 阅读:
水川长面,由来已久。宋仁宗宝元年间,秦州刺史狄青戍边来此,在黄河南岸原鲜卑西秦政权建都的废墟上建筑了一条城后,黄河两岸居民得以休养生息,喜食面食的当地居民就以长面作为逢年过节改善生活和招待客人的最佳食品。到了明万历年间,北虏侵逼,黄河北岸居民迁到南岸居住,后北虏退去,又移徒北居。这时的水川境内社会稳定,黄河两岸居民安居乐业,生产生活得到了一定发展,百姓把自己种植的小麦“和尚头”用石磨磨成精细的白面,除了偶尔蒸馍做面条外,主要保存下来以备过年擀长面用。清代嘉靖、道光年间是条城地区的鼎盛时期,水川镇居民的生活也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水平,饮食习俗中,长面已成了一个起着确认文化身份作用的“名片”。逢年过节,家家都要吃长面。直到如今,一提起“吃长面”,人们的脑海中会立刻涌现亲切、欢喜、祥和的场景。长面是白银一带居民最喜食的面食之一,它以喷香可口、味道鲜美著称,流传于白银区黄河两岸。远近闻名的水川长面不仅好吃,也更丰富了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首先,体现在形状与所蕴含的寓意方面。水川长面用料讲究,工艺独特,做工精细,制品形状长如丝,细而均匀,煮熟后一根是一根,不易断裂,加之配入独特的调料,品而食味鲜美,食而百吃不厌,故受到大人小孩的垂青。而从饮食文化和民俗交流的角度看,由于过去水川地处僻壤,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如兰州、靖远等地发生了什么大事,数天之后,才能传至本土,加之消息渠道又非常单一,人们无论通过水路或旱路与外界交往,都要受惊涛骇浪之险和翻山越岭之苦。因此,人们希望对方能跟自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且常来常往,常常见面,故名“长面”。其次,表现在悠久的历史相延性方面。早在宋、元、明、清各代,中原一带汉民因朝廷移民政策或战乱、饥谨等原因移徒水川休养生息,他们不仅以黄河为依托开壤稼穑,而且还将中原古老的耕作文明和生活习惯也带了过来。在琳琅满目的饮食品类中,长面一路领先,脱颖而出,成了水川一带传统饮食文化名片,并且驰誉陇原和宁青陕地区。其饮食价值主要在于以色、香、味、形一应俱全,与众不同,而倍受都市人群的欢迎。长面有常来常往之意。亲朋好友、远方客人来家中作客,必用长面招待,以表主人的心意。长面意寓“长长细细一条心,常来常往息息相通”,体现了其人文价值和社交特征。在水川流行着“热热闹闹摊长面,高高兴兴唠家常”、“谁家长面吃着香,谁家妇女会调汤”等说法,反映了既大众化又个性化的饮食文化特征。长面的佐菜亦为农妇自我腌制,摆碟拼盘,更反映着饮食文化的独有特征。为社会提供色、香、味、形一应俱全的饮食品种,并升华出一种和谐、友好的人文特质,真实体现了水川民众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和民风。水川长面跟牛肉面、刀削面不可同日而语。它长长的、细细的、香香的、美美的,听了想吃,见了抢吃,吃了再吃,三碗五碗由你,只要你有肚子。白银区已成立了水川长面协会,制定了五年工作计划,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工作,从而使这一民间饮食文化能够长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