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黄河战鼓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地方志 | 日期:2023-04-18 17:22 | 阅读:

黄河战鼓,又名李台黄河战鼓。流传于白银区四龙镇双合村李台社,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民众重大节日和庙会活动期间举行庆典活动的重要文化项目。2007年11月,被白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证小组编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白银市及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人白银市及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库。

双合村李台社地处四龙镇西北,历史上属靖远县平堡乡,距城区约二十六公里,东依剪金山,南临黄河,依山傍水,开阔平坦,地肥水美,古时多为屯军之地。李台黄河战鼓起源于古代战时的“军阵战鼓”,其历史久远,有史可证。据《靖远县志》及靖远县平堡乡各军户家谱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受朝廷派遣的“四十八门军户”由吴操守官率领,从陕西行省靖虏卫西迁,卜居哨马营(平滩堡城),屯荒成边,镇守黄河渡口。鼓、号、旗是一个军队不可缺少的装备,随军所至,鼓也随队而来。

黄河战鼓原用于与敌交战时扬威助阵,明、清最为鼎盛。随着冷兵器时代的逐渐衰退,黄河战鼓逐渐由为战事服务演化为鼓乐艺术而在民间被世代传承。通过艺术手法,把古代宏大的战争场面浓缩于鼓声中,从战争的准备、战争的开始、谋略的应用、战争中场地的反复争夺、刀光剑影中拼命地厮杀,直至最终战胜敌人,生动地再现了战斗的激烈场面,使人联想无限。后来,随着地方小曲、社火的发展,黄河战鼓又被作为娱乐器具广泛应用,而鼓点仍沿用古战场战鼓的击打法,流传至今。

黄河战鼓的主要器具有锣、鼓、钹等,配合道具有门旗、彩旗、令旗,辅助表演有数只大小狮子。

黄河战鼓共分为三章八节二十二环,其鼓点节奏感、威武感、整齐感、震撼感都比较强烈。第一章:出兵。分为三个大冲锋,每个大冲锋要打出三个小冲锋及九个环节。以鼓、锣、钹的缓慢停顿为一个冲锋,以鼓、锣、钹的瞬间即停为第一个章节。第二章:歼灭。分为三个冲锋,九个环节,鼓、锣、钹突然齐打披荆斩棘的点子,进行冲锋。在打法上用一鼓作气的鼓点,紧急有力,一气呵成,如秋风扫落叶,以突然的鼓边收槌猛停的打法,势如破竹。第三章:凯旋。分为二大节四小节,每大环两小节。黄河战鼓的严密性、技巧性、配合性、应变性和打鼓的基本功都有要领,熟练的喳子功和耳音是黄河战鼓的关键。

黄河战鼓以“叨喳子”的方式在历代鼓手中口传至今。它既保留了古代战鼓的打击方式,又融合了四龙以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传统鼓点打法,形成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区域性艺术形式。黄河战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充盈着激昂向上、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魂魄。通过观看欣赏气势磅礴、大气恢宏的黄河战鼓,能够使人们立即感受到古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对研究当地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