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渡《西厢调》小曲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1-04-09 16:25 | 阅读:

大川渡《西厢调》小曲   大川渡位于白银区水川镇辖区,与榆中县隔黄河相望,自古以来为多民族居住区,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处,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其中既有丝路文化,又有黄河文化,既有大漠文化,又有传统的农耕文化,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礼仪,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生共荣。大川渡《西厢调》小曲就是多民族生活应运而生承传至今的文化遗产。大川渡《西厢调》小曲是一种典型的地方剧种。清朝晚期,对元朝深有研究的大川渡举人张晓霞(一说由张海润于1870年开始创作,1875年完稿)为活跃乡间文化,丰富民闲娱乐,研读《西厢记》,集民歌,搜古调,总结编写出了27种《西厢调》,演练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日渐成熟,久而成律,名为《西厢调》小曲。该曲分为《游寺》、《借庙》、《酬韵》、《请宴》、《传简》、《递简》、《越墙》和《拷红》八个部分。《西厢调》小曲广为流传,深受黄河沿岸乃至甘、青、宁部分地区民众喜爱,后经张照辰等人的传承,《西厢调》小曲得以发展,流传至今。久而久之演变成了独具特色、具有固定曲调的地方小曲,流传于陇中大地,特别在黄河沿岸的水川、四龙等地最为盛行,后来发展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集演说唱于一体的地摊式剧种,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演唱内容包含了民间故事、文人墨客的爱情悲欢、古代圣贤的告诫等等。《西厢调》小曲是反映黄河两岸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乡土文献资料。曲调大致归为叙述型、欢快型、忧伤型和风趣幽默型四种类型。剧本台词简练明快,既承袭了唐诗、宋词、元曲的遗风,又兼具口语化地顺畅通晓,且剧目繁多,内容丰富,思想健康,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艺术魅力。大川渡《西厢调》小曲保留了陇中地区以及周边的以民间传统曲艺演唱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是研究白银境内黄河两岸乃至周边地区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调的重依据。它保留了民间艺术、民间曲艺的原生形态,传承着各种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不仅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而且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川渡《西厢调》小曲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形态,具有凝聚力,能够增强群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营造安定团结、祥和的氛围。白银区成立了大川渡《西厢调》小曲协会,采取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初步整理了《西厢调》戏剧27折和眉户戏剧9折、《西厢调》曲谱23种和眉户调曲谱17种,并按古韵今音谱出调子,进行录音和文字印刷,编辑出版了《西厢调》小曲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