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区改革文化教育事业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2-12-30 11:19 | 阅读:
1、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在新形势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宣传教育人民,成为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共同建设新中国的必然要求。1951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确定党在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时期思想宣传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推动各级党的领导机关把向党内外进行马列主义的宣传教育当做一项重要工作,并和党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中央强调,确立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在共产党内,主要是清理和批判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共产党外,则主要配合彻底消灭反动的残余势力,肃清一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皋兰县委和靖远县委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认真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川区、北山区和北湾区3乡,按照上级党委宣传部门关于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指示,开展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村社,清除反动势力和封建主义思想,树立翻身农民当家作主的思想,用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2、改革文化教育事业。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对旧有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使教育事业从过去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转向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二是使教育事业从过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转向为恢复和发展国家的生产事业服务。1949年12月23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会议强调,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应着重为工农服务;普及与提高正确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旧社会劳动人民没有受教育机会的状况,解决教育为工农大众开门的问题。为此,党要求大力发展小学和中学,并吸收工农子弟入学,速办多种多样的工农速成中学、工农干部文化补习班和技术专修班,采取短期速成的方法,使一批工农干部、产业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达到中等文化教育,一些学习好的还直接进入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学习。
根据中央关于对原国民党政府办的各类公立学校,一律实行接管,对私立学校,一律维持原状,学校工作照常进行的精神,水川区、北山区和北湾区3乡对莺鸽湾、白茨滩、大川渡、金沟口、桦皮川、关家沟、蒋家湾、强湾、川口、后长川、悬帽塔、西沟、麻黄滩、聂家窑、白崖子、王岘、梁家窑、砂坡岗、崖渠水、东台、四龙、强台、李台、金山、陶家窑、新安、火家台、西湾、独山、吴家窑、王家沟小学等31所国民党政府设立或私立学校均按中央指示和县委具体办法管理。这些学校中,有高级小学8所,教师53人,在校学生约1100人。接管后校名均以学校所在地命名。同时,新建学校,以适应和满足当时的文化教育。至1955年,兴建红岘、涝池、郝家川、黄沙沟、红丰、麻林坪、上墩、宋梁、边岔、高家庄、黄崖沟、雒家滩、涧沟井、甜水井、尾芨沟、红砂岘小学等16所小学,并对以前的几所小学进行了调整或合并,小学数量增加到44所,教师职工增加到162人,在校学生增加到2054人。
课程设置上,取消民国时期的公民课,其余基本依旧。农村新办学校,没有课本或几人合用一套课本。1952年,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一、二年级设国语、算术、美术、游戏,三、四年级设国语、算术、美术、音乐、体育,五、六年级设国语、算术、美术、音乐、体育、地理、历史、自然。1954年秋,国语改为语文。1955年增设手工劳动。
3、大办夜校,扫除文盲。解放前,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广大农民子弟无钱上学,文盲众多。解放后,党和政府提倡大办夜校,鼓励没上过学的中青年农民走进夜校上识字班,学习文化,扫除文盲。1950年水川、北山两区各乡和北湾区3乡全部办起以扫盲识字为主的农民冬季夜校(简称冬学)。1951年春,各冬学转为农民业余学校(简称民校),分高、初级开设课程,初级班(组)设识字算术两课,高级班(组)设国语、算术、常识3课。民校设校长1人,教员由当地小学教师或有文化者担任。1953年4月,皋兰县水川区、北山区和靖远县北湾区开办农民速成识字班及工农业余学校初级班。1955年水川、北山两区农民业余扫盲联合学校成立,设校长1人,自编《农民识字课本》,课本以农作物、生活日用品、生产工具、农活等名称及农业合作化中的常用语为主要内容,由各乡民校翻刻油印,基本达到学员人手一册。通过扫盲,使翻身农民学习文化,特别是大部分中青年男性和部分妇女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认字,使不识字的人能认识部分常用字,解决生活工作中完全不识字带来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