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过境白银区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19-04-03 16:08 | 阅读: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后,奉中央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一部率三十军、九军、五军在靖远南六七千米的河包口(今虎豹口)强渡黄河天险,向西一带运动,在执行《十月份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的行进中途径白银区境内,为白银人民留下了美好记忆,播下了革命种子。
一、红军渡河到四龙口
四龙口红军渡河遗址,位于今白银区四龙镇四龙村南端黄河岸边,东邻靖远县平堡乡东方红吊桥,西北为四龙村。该处河面较窄,水流平缓,是个古老的黄河渡口,原为人们往返平滩堡——四龙口的必经渡口。
1936年10月21日,为了配合靖远河包口(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红三十军一部约600人作为佯动部队开进黄河南岸平滩堡,列出强渡阵势,大张旗鼓地筹备渡河事宜,从战术上牵制黄河北岸北湾、四龙一线马家军防守部队。
10月24日晚,红三十军强渡勇士在靖远河包口(虎豹口)强渡黄河成功,是夜,三十军7000余人全部渡河。渡河部队上岸后,势如破竹,乘胜追击,迅速向纵深扩展,致使防守北湾、四龙一线的马家军闻讯狼狈逃窜。此时,在黄河南岸平滩堡牵敌的三十军佯动部队,根据战斗形势,审时度势,抓住战机,于25日深夜,组织部队全部乘船渡过黄河,在四龙村做短暂休整。
渡河红军在四龙村短暂休整期间,纪律严明,没有打扰当地的老百姓,告诉人们: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是为穷人谋利益的队伍,是抗日救国的队伍。宣传了革命理想,传播了真理。随后继续北上,与红军主力会合。
如今,当年红军渡河的古渡口上,于1967年建起了一座东方红吊桥。1989年6月,经白银区人民政府批准,该遗址确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红军经过王岘
1936年10月25日至30日,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的红军强渡黄河后,红九军在军长孙玉清率领下,经北湾、梁家窑,在郝家川集结休整,分别在郝家川、东台子、黄茂井三个村庄驻扎了2—3天。
当年的王岘郝家川、东台子、黄茂井各村只有十几户人家,红九军的部分部队驻扎在这3个村庄,利用休整时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开会成立了抗日促进会。并征得当地开明绅士的同意,为部队筹粮、筹款,支援红军北上抗日。
红军在东台子村,驻扎在郝俊模、郝俊范已拆去主房的宅院内,院内有3间旧房,有100余人吃住。当时东台子的郝安臣到红军住处打听情况,红军向郝安臣等老百姓说明,这支队伍是红军,老乡们不要怕,绝不伤害老百姓。他们只是经过这里继续北上,是抗日救国的部队。看到红军秋毫无犯,纪律严明,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彼此增进了了解,消除了隔阂,拉近了距离,融洽了关系。当村上的老百姓听明白红军抗日的道理后,就给红军送面送米送柴火,为红军驻扎提供方便。村民们从红军战士中打听到他们大多是四川人。后来部队开拔时红军官兵请村上的郝富祖作向导,带路到景泰的赵家水、尾泉、脑泉、老龙湾、大拉牌(今大安乡)一带。
红军在梁家窑、郝家川、东台子、黄茂井经过并驻留,给当地的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解放后,当地的群众回忆红军经过、驻留的情景时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三、红九军驻留武川狄家庄
1936年10月27日,红九军在虎豹口渡河后,兵分两路,一路沿北湾、四龙一线向西挺进,防备驻守北湾的马家军马福仓团的反扑;主力部队在军长孙玉清率领下,沿刘川、范家窑向西方向进军,警戒兰州马步芳可能派来的援军。两支队伍在郝家川会合后,于10月29日太阳刚刚落山时分,红九军到达武川红砂岘。6000余人的队伍,队形整齐,行军有序,途经西湾、崖渠等村,当晚宿营于独山子、狄家庄和吴家窑。
秋末冬初,寒气袭人。这支队伍给当地老百姓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和马家军截然不同的两支队伍,没有一人进屋骚扰百姓,全部在打麦场、沟坎旁、墙根处露宿。第二天清晨,战士们从老乡家借来一口口大锅就地垒灶烧火做饭。当时,由于长期遭受马家军欺压的村民们听到红军进村的消息后,不少人因不明真相跑到山里躲避;没有跑出去躲避的村民,便成了红军的座上客,红军和他们拉家常、讲抗日、讲打倒反动派的故事。
红九军主力在武川只停留了一天,于10月30日起程北上景泰,于11月1日进驻景泰一条山村以南的锁罕堡、大拉牌、福禄水一线,和敌马步青部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取得了渡河后的首次胜利。
红九军的后勤人员在武川乡先后驻留10余天。他们在武川驻留期间的主要活动是宣传抗日,筹集军粮,救济贫民,阻击敌马家军的小股部队。
红九军军部设在狄家庄狄生智家。狄生智的母亲年迈多病,行动不便,红军给她端来热腾腾的饭菜,并请来军医给她看病,老人感动得直掉眼泪,连声说:“红军好!红军好!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红军的言行使群众很快消除了顾虑,跑出去躲“兵乱”的老百姓陆续回到家里,把露宿在屋外的红军战士请到家里,招呼他们吃饭取暖。
江先生是狄家庄有文化的人,红军的一言一行感召了他。因熟悉地形,他主动提出为红军承担送信任务,将信送到离总部几十里地的红砂岘碱台子。11月1日,江先生将军长孙玉清写给碱台子村民的信送达。孙玉清军长在信中写道:“剪(碱)台子杜山梁(独山子)父老兄弟:本军此次誓师北上抗日,沿途经过,纪律严明,但顺利北上,望我父母,帮助军需。感谢至极,千万勿误!”落款是“军长 孙”。碱台子村民看到红军首长亲自写的信后,大家商定,愿意为红军筹粮捐物,立即派人去和红九军联系筹备军需事宜,此时,部队已接到命令转战景泰。这封书信被当地村民视为珍宝,经多人转手,至今完好保存在碱台子一村民家中。
四、红三十军驻留陶家窑
红三十军自靖远吴家川战斗后,主力部队追击残敌向景泰推进,不久在景泰尾泉展开激战,胜利进入脑泉。三十军其余部队经靖远刘川的荒草梁进入白银区境内,到达武川乡的宋家梁,又翻越石堡子梁来到武川陶家窑。后勤部队驻留江家川一带筹措粮饷,其中大部分是女兵,都背着用羊皮做的粮袋子,她们一边宣传抗日,一边动员村民为红军筹粮捐物。据当地人回忆,陶家窑高健斋、高子颜父子将自己窑中所藏的七八石麦子(约12000斤)全部提供给红军,部队首长给他们写了盖有印章的收据。高家父子将收据保藏在堂屋板壁中,后散佚。
红军部分队伍还驻留 “江家川短期小学”。红军十分爱惜学校财物,学校课桌板凳和办公桌椅丝毫无损。红军离开时,将校园和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为了感谢村民对红军北上抗日的理解和支持,红军在临走时,分别给陶家窑和吴家窑的乡亲们赠送了骡马。部队领导深情地说:“没有什么送给乡亲们,这些骡马送给大家耕田。”然而,当红军离开武川后,国民党马家军把红军赠送给村民的骡马全部掳走。
五、红军过境白银区的重要意义
红军过境白银区,虽然时间不长,但红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广大白银人民的支持,同时也使白银人民看到了希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1、通过广泛的宣传,使白银人民对党的政策更加了解,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支持。红军经过乡墟屋场,到处写标语、呼口号、画漫画、散传单。广泛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号召广大青年积极投身革命队伍;每到一地宿营,都要召开大、小群众会议,宣传革命道理。在四龙、北湾、刘川、梁家窑、郝家川、东台子、黄茂井、狄家庄、陶家窑、宋家梁、江家川、吴家窑等地,红军访贫问苦,召开了群众大会;在许多宿营的村庄、屋场,均召开了小型座谈会,与农民群众促膝谈心,宣传红军北上抗日主张和共产党的政治纲领,控诉土豪劣绅罪行,使人民对红军更加了解和支持,武川吴家窑的村民主动为红军筹粮5000余斤。村里的吴兽医给红军医好了受伤的战马,部队首长感谢他并提写了“医术高超”的横幅;沈家庄的沈二爷牵着自家的骡子,给红军驮送弹药,一直送到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所在地景泰赵家水;时任王家沟保长的祁俊喜得知红军在吴家窑、陶家窑筹粮事宜后,就约上好友火家台人火其仁等用两头骡子驮了四斗麦子(合600斤),赶着四只羯羊,专程送到陶家窑,交给红军,表达了支援红军北上抗日的心意。部队领导给他打了借条,又给他一个盖有红色印章的小本子,嘱咐他“保护好,革命胜利后见”。当红军走后,马家军以“私通共匪”罪名捉拿祁俊喜,无奈之下,他逃到条城(今榆中)老家躲避,直到1949年年底才回到王家沟。
2、通过严明的纪律,使白银人民认识到这就是穷人自己的队伍,从而获得了白银人民的认可和支持。红军过境白银途中,纪律严明,爱护百姓,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谱写了许多“军民一家”的动人篇章。红军所到村庄,均设立医疗所,除医治红军伤病员外,也热情给当地贫苦农民看病治病。红军宿营时,秋毫无犯,宁愿露宿野外,也不愿惊扰百姓,还主动帮群众挑水扫地,积极帮助群众看病治病排忧解难;红军的严明纪律和爱民行动,深受群众拥戴赞颂。大大激发和鼓舞了白银区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斗争意志。
3、通过优良的作风,使白银人民深受教育和鼓舞,激励白银人民投身革命,救国为民。当年红军经过白银区时间很短暂,却给当地民众留下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正式这种精神,才使白银从一个荒漠变成了共和国的有色金属基地,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贵金属命名的城市,也正是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白银人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去谱写白银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