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区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地方志 | 日期:2023-09-26 17:07 | 阅读:
1、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对于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三大改造任务之一。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手工业历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的行业和品种很多,几乎包括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在广大农村,农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大部分是手工业生产的,可见手工业是地方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支援农业生产,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就其生产方式及发展现状而言,它又是分散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新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如果不通过经济改组,将古老的生产方式改造为近现代生产方式,手工业将在生产和销售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改造个体手工业的任务,就是逐步引导手工业劳动者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努力帮助手工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探索手工业者走向集体化的途径。1951年和1952年,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手工业生产工作会议,初步确定组织手工业合作社的方针、步骤和方法。经过重点试办,截止1953年底,全国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806个,社员达30万人,并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1954年6月,中央批准了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会议的报告和计划,要求各级党委采取措施,有效协助手工业实现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12月,第四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必须根据供需情况、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人民消费习惯,分别对手工业行业实行适当发展、利用或限制的政策,对有的行业应实行逐步转业或淘汰的方针。
境内乡社在皋兰县和靖远县领导下,对其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水川区和北山区根据皋兰县委指示,1954年初开始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北湾区在靖远县领导下,于1953年开始对辖区内村社手工业开始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展开。皋兰县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于1954年开始,随后全面展开,至1956年基本完成。1954年初,水川区根据皋兰县有关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对境内乡社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加工厂,按照工种性质,分门别类,设有铁匠组、木匠组等,后发展有车床、刨床、钻床各1台,可进行简单的机加工。加工厂鼎盛时期约有40来人,个别技术较好的职工调往皋兰县机械厂工作。北山区人口较少,因此,手工业发展规模较小,仅有手工业加工组,各类匠人约10人左右。
靖远县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基本完成。从1953年到1955年上半年,靖远县对手工业首先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并在其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手工业合作。县委针对绝大多数手工业者分布于乡村,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特点,在对农村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让手工业者留在农业社服务于农业生产为前提,根据农村农业生产实际,采取农村手工业者归农业社统一管理、调配的办法,以保证农业社制造、修理农具等工作的需要,服务于农业。北湾区3乡动员、鼓励能工巧匠多带徒弟,传授技术,打破“技术不外传”保守思想,尽快培养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技术工匠。
在技术创新、发明新产品上,乡社老工匠重新鼓起干劲,贡献技术,发明创造;中年工匠悉心钻研;年轻工匠努力学习。发明创造的新式农具有三角种耧、四行播种机、粪籽齐下种耧、水耧、人力木制抽水器、三轮推土车、砂地三齿锄等,减轻体力劳动,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手工业者劳动报酬计酬方式上,金山等乡社根据县上主管部门提出的“社不吃亏,手工业者满意,农业社员无意见”计酬原则,处理集体和手工业者个人之间的关系,调动手工业者为本地集体农业生产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对木匠、铁匠等手工业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尊重他们,爱护他们,根据政策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加工厂,分门别类,组成手工业加工组,如铁匠组、木工组、缝纫组等,充分调动他们服务于农业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走上合作化道路。
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境内乡社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从开始至1955年上半年的发展是积极的,也是稳步健康的,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社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符合当时实际和发展需求的。境内各类手工业者,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参加当地创办的加工厂或加工组,为当地本村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1955年下半年开始,境内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不可避免地加快步伐。这一年多时间,发展显然过于迅猛,工作中出现偏差,过早过快地改变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合并调整过多、盲目转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