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厂开工建设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地方志 | 日期:2023-05-18 16:24 | 阅读:

白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铅锌、硫酸、硫磺等矿藏,“一五”时期,中央决定在白银兴建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和八〇五厂两个重点项目。1953年4月,白银厂铜矿筹备处成立。创业初期,白银厂主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

1、探矿。白银矿区旧称白银厂。白银厂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开采的历史源远流长。民间传说白银厂的早期开发始于汉朝。据文字记载和矿山遗迹遗物考证分析,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开始,已有大规模的开采,当时有“日出斗金”“集销金城”之说。对此《皋兰县志》和《兰州府志》等都有记载。当时最著名的开采地为凤凰山,乾隆三年(1738年)冬,甘肃发生强烈地震,造成凤凰山矿洞塌陷,山体腰折,因此凤凰山后来又称“折腰山”。1942年至1943年地质工作者梁文郁等先后两次到白银厂进行矿产地质调查,一篇题为《甘肃皋兰县白银厂铜矿简报》的文章报道了白银地区的铜矿:“白银厂铜矿位皋兰县东北乡,……矿石含铜品位约2%至5%,因深部厚度不详,无法估算储量。”1951年5月,地质部前身即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组织60多人的地质队来到白银矿山,进行地质勘探和矿山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他们发现大量前人开凿的坑道和采场,古采矿遗迹有30多处,包括旧矿堆和淘金用的水井及炼渣等,甚至在冲积泥层下数米之深的地方也发现了古人采矿的遗迹。地质队员们风餐露宿,于当年11月仅用半年时间就基本完成白银厂矿区和矿区外围的地质地形图,并进行了矿区槽探、坑探及清理旧矿硐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勘探方案。1952年1月,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又组织了200人的地质队,对矿山进行试探性的钻探,当年10月第一台钻机开钻,便在折腰山区发现铜矿。年末,开动3台钻机,钻钻见矿。1953年2月21日,新华社播发《皋兰县白银厂发现大型铜矿》消息:“记者从地质部六四一地质勘探营地白银厂获悉,白银发现一个铜矿。……打了19钻,钻钻不落空。……地下藏有含铜含硫的矿体。这里将会成为我国未来的铜都”。地质部六四一地质队是在原200人的基础上扩大组建的,全队有职工900多人,民工700多人,钻机27台。1953年6月,地质部领导和苏联专家来到白银矿区视察指导,7月开始大规模的勘探工作。1953年12月1日宋叔和等人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地质勘探工作综合报告》,主要内容是: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区,位于甘肃省皋兰县北山区内。折腰山矿区计算纯铜储量515787.19吨,火焰山矿区计算纯铜总储量150546.50吨。到1954年底,六四一队提前一年完成了勘探任务,并提交了建厂设计所需要的各种地质资料和编制了《储量计算报告》。

2、选址。1953年4月,白银厂铜矿筹备处成立后,就开始进行厂址的勘测选择工作。12月,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及国务院专家组的同志来到白银厂矿区,听取对选择厂区情况的汇报。后经多方面勘测,提出在郝家川、北湾建厂的两个方案,对这两个方案再从地质、工作量以及距离矿山的远近等方面进行比较,否定在北湾建厂的方案,决定在郝家川地区建厂。为了方案的准确无误,又成立了由重工业部、省计委及公司领导和技术人员等多方面人员组成的厂址选择委员会。委员会经过多次实地勘察,按照建厂的各项要求,最后确定厂址选在郝家川东部,矿山的工业场地选在白银厂沟。1954年11月1日,在兰州签订《白银厂铜硫联合企业矿山、选矿厂及冶炼厂厂址选择协议书》。

3、建厂。1953年3月初,原重工业部西北办事处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成立了由15名干部组成的炼铜小组,3月末又抽调科级及一般干部17名,充实炼铜小组。在此基础上,同年4月中旬,白银厂铜矿筹备处正式在西安成立。6月,筹备处陆续从西安迁往兰州。1954年8月,经甘肃省委批准,成立中共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委员会,原中共宁夏省委副书记、宁夏军区政委兼副司令员黄罗斌任党委书记。同时,经原重工业部1954年9月18日批准,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于9月28日在兰州正式成立,公司党委书记黄罗斌任公司经理,陕西省商业厅副厅长田园、重工业部设计公司经理石林、中央西北局办公厅秘书处处长黎以宁、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子奇等4人任副经理。1955年初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民用建设,其建设任务由国家重工业部第八冶金建筑总公司承担。到“一五”计划末期的1957年,完成建设总投资12300多万元。1956年2月,公司搬迁到郝家川,党委调整了所属支部,下属1个总支7个支部。

4、爆破。白银矿藏分布广,埋藏浅,矿体厚,铜储量大,含硫多。为了加速矿山的建设,苏联有色冶金设计院向苏联爆破工业管理总局提出采用大规模抛掷爆破和松动爆破的方法,得到批准。苏联建材部爆破工业托拉斯派遣了以M.道库采也夫总工程师为首的专家组,与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中方设计组设计人员合作,1956年3月完成工程技术设计与施工,全部爆破工程历时10个月。爆破的设计量为9029720立方米,预算费用为25209000元,要炸掉折腰山、火焰山、庙庙山、羚羊山、凤凰山、家鸽山、棹子山等7个山头。这样大的爆破量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规模空前的。面对这个艰巨任务,中苏专家组与白银厂露天矿大爆破施工队精心合作,制订周密的爆破计划,组成爆破指挥部,进行广泛深入地动员,迅速展开爆破的准备工作。

矿山爆破区划分为十个爆破分区,全部爆破分三期进行。第一期爆破工程从1956年3月2日开始,掘进工程于7月15日结束,7月19日爆破,炸药用量1640.41吨;第二期爆破工程于7月下旬开始,和第三期工程的准备工作同时进行。11月5日顺利进行了第二期爆破,炸药用量4685.92吨。第三期爆破规模最大,炸药用量是前两次用量总和的1.5倍,达9249.26吨。1956年12月31日,爆破命令下达后的瞬间,山摇地动,蘑菇状烟云夹着巨量岩石的尘土冲向400多米高空,227.2万立方米的岩石量抛出采场边界以外,爆破结果完全达到设计要求。“白银一爆”在政治上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三次爆破共挖巷道长度11773米,体积27549立方米;坑口124个,最长的176米;药室473个,体积21558立方米,装药量大于100吨的药室有34个,最大药室装药量为1167吨。三次爆破共装药15575.29吨,实际爆破岩石量906.5万立方米。大爆破使矿区7个山峰高度平均降低了40多米,爆破总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1号采场抛出采场边界以外的岩石量193.1万立方米,抛掷率25%;2号采场抛出34.088万立方米,抛掷率48%。全部工程费用2100多万元,比预算费用降低近400万元。大爆破的成功,加速了矿山建设。用硐室爆破剥离1号、2号露天采场上部山体的目的达到以后,1957年元月成立了露天矿,3月份正式开工,当年就完成117万立方米的矿山剥离任务。与此同时,矿石运输、选矿、冶炼等工程也加紧进行,到1960年6月14日,白银公司冶炼厂投产,炼出第一炉25吨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