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地方志 | 日期:2024-09-30 14:49 | 阅读:

1、推行“三包一奖”。白银市1959年下半年开始对农业生产责任制进行探索,次年推行“三包一奖” (包产、包工、包投资、超产奖励),并在局部地区推行包干到户。1959年6月27日,市长田园、副市长杜芳铭签署《甘肃省白银市人民委员会布告》,为适应农业生产情况,让政策切实深入地贯彻执行,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农业生产若干具体政策问题,作出13条规定。其中第一条规定“坚决按照中央的五条指示和毛主席提出的六条精神,做好包产工作。包产指标必须落实,使承包单位有产可超。”第二条规定“坚决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坚持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分配。”还规定分配给农民的粮食归自己管理,还就加强食堂管理、发展畜牧业、饲养业及副业等均作出明确规定,全市大张旗鼓地开展包产工作。1960年7月19日白银市委《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三包一奖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三包一奖”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市委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要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中,从1959年开始至此,在全市农村119个基本核算单位,554个作业队,推行“任务到队,管理到组,措施到田,责任到人,检查验收”的责任制和“三包一奖”制度。全市农村推行“三包一奖”制度,基本改变过去农业生产实行“大兵团作战”的方法,对于节约农业劳力,提高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1962年夏季,包干到户在白银市市郊区部分农村推行,主要形式有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三种。部分生产队将部分土地包产到户,同时,部分农民自发将部分牲畜拉到家中;市郊区王岘镇给外出搞副业者划分“照顾田”等。农民对包产到户的心声是“单干有三大好处:打的粮食多、交的税多、吃的口粮多。”“要想国富民强,单干是唯一的出路”。部分领导和基层干部也支持包产到户,认为“单干是克服困难的措施”“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单干才能多打粮,吃的饱来睡的香”。部分农村逐步包产到户,进行单干,使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开始解体。

2、“包干到户”受挫。1962年9月1日至7日,甘肃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北戴河会议精神,结合甘肃实际统一思想认识。16日,省委发布《关于制止分田到户和包产到户的几项规定》,指出“分田到户”和“包产到户”都是单干,是方向性错误。凡8月1日后这样做的,要“追究责任,给以纪律制裁”。但对于已实行“分田到户”和“包产到户”等形式的,也不要急于扭转和纠正,待秋收后再做处理。1962年12月12日至31日,白银市委召开了县(区)三级和四级党员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干部1130人,其中公社书记、主任以上干部383人,大队书记、队长464人。会议学习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和有关决定,学习省委会议有关精神,联系当时实际,以讨论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运用阶级分析的武器,着重讨论解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单干思潮和“单干风”、干部的思想作风、对形势的认识等四个问题。会议认为,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农业“六十条”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宪法,“包产到户”“分田到户”等形式都是“地、富、反、坏、右”反攻倒算,破坏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行动,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白银市市郊区根据省委《关于制止分田到户和包产到户的几项规定》和市委的有关决定,在1963年春播前,将已经包干到户的土地,除自留地外,全部收回由集体耕种。至此,大包干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