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贯彻八字方针,进行全面调整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地方志 | 日期:2024-08-30 16:19 | 阅读:

1、以体制调整为标志的农村政策调整。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主要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建设,积累和消费等的比例关系,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缩小基建规模,压缩重工业,大力加强农业战线,稳定市场,回笼货币,消灭财政赤字;巩固已取得的经济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品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型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1961年4月5日至17日,甘肃省委召开全省三级干部会议,重点传达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指示和人民公社工作60条的精神。会议讨论通过《甘肃省委关于贯彻执行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十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甘肃省委关于调整专、县、社、队组织规模的意见》。4月30日,白银市委即向省委、定西地委上报《关于调整社、队规模的请示报告》。市直属14个农村公社(119个大队,578个生产队),社队规模偏大,每个公社平均2025户、12041人,最大的公社3488户、21194人;每个大队平均238户、1416人,最大的大队1096户、6044人;每个生产小队平均49户、292人,最大的小队152户、834人。由于社队规模大,差别性就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队与队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平均主义,极大影响着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同时,因管理经验不足,不便于领导。为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更好地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争取农业丰收。因此,按照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和省委关于调整社、队规模体制的意见,经市委三级干部会议充分讨论研究,就白银市调整社队规模和体制提出具体操作意见。

调整的原则: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组织生活,有利于团结,并照顾到原来的经济关系、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经群众反复酝酿讨论,宜大划大,宜小划小。调整后的公社大体相当于原来的乡,大队相当于原来的高级社,生产队一般平均30户左右。公社、大队、生产队可以有大、中、小不同规模,也允许少数特大特小的存在。

调整后的社队规模情况:将市直原有的14个公社调整为26个。每个公社平均1090户、6483人,最大的2638户、13850人,最小的414户、2676人。大队由原来的119个调整为189个,平均每个大队150户、892人,最大的大队338户、1879人,最小的32户、332人。生产队由原有的578个调整为810个,平均每个小队35户、208人,最大的89户、504人,最小的7户、46人。

调整的步骤:分两批进行,第一批7个公社,5月初开始至下旬结束;第二批7个公社5月中旬开始至6月上旬结束。大体按照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习“六十条”。公社组织召开生产队以上干部会议,利用两天时间传达学习讨论省委、市委三干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六十条”。首先让干部统一认识,掌握政策,提高水平。再派政策水平高的干部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宣传讨论“六十条”,同时登门征求群众意见,经研究后再放到群众中讨论,在干部群众思想基本统一的基础上,提出方案,召开社员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党委批准即可实施。

第二步,依据方案划分的大队、生产队,首先建立齐备领导班子,而后处理好各种经济问题,落实“三包一奖”,确定分配办法,解决好社员之间的个人平均主义,做到群众满意。

第三步,做好粮食三定工作,进行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以划分的大队为单位,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或社员大会,选举干部,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由于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成立皋兰县、景泰县,隶属白银市,因此,至1962年2月,白银市将原有的57个公社调整为67个;大队由546个调整为400个;生产队由1779个调整为1829个。生产队中20户以下的360个;20户至40户的949个;40至60户的444个;60至80户的64个;80户以上的12个。下放基本核算单位,划小组织规模,调整经济政策,刹住平调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民主选举基层干部,把群众相信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改进干部作风。同时,解散农村食堂,取消供给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允许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恢复部分农贸市场;减少公购粮,对重要经济作物和肉禽蛋的收购实行粮食奖励制度等。干群一条心,使农村生产逐步走出困境。

2、以内部结构调整为内容的工业调整。白银市委在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调高”的八字方针中,结合实际,以调整为中心,对市属企业进行调整。

白银电缆厂的下马。1958年7月23日,中共白银市委第55次常委会决定成立“甘肃电缆厂筹建处”,张崇义任厂长。次年3月31日,中共白银市委常委会决定成立“中共白银电缆厂委员会”,原皋兰县委第一书记马云任书记。工厂主要生产各种电线电缆。1960年有职工1041人,1962年7月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下马停产。1965年3月,上海大来电业厂在三线建设中内迁,与原白银电缆厂合并为甘肃省长通电线厂,属甘肃省重工业厅管辖。

白银棉纺厂的撤销。白银棉纺厂,始建于1958年。1960年7月23日,白银市委常委会决定任命曹元昌为白银棉纺厂厂长。1961年5月27日,白银市委常委会决定,白银棉纺厂为县级企业。7月29日,甘肃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白银棉纺厂,和白银市针织厂合并。

白银其他厂的调整。白银建材厂、白银石灰厂、白银机械厂、白银纸袋纸盒厂、白银硫磺厂、白银木器厂、白银印刷厂、白银化工厂、白银食品厂、白银面粉厂、白银牛奶厂、白银屠宰厂、白银服装厂、白银橡胶制品厂、白银日用品加工厂等几十个企业,在白银工业结构的调整中,都进行了整顿,有的项目压缩,有的业务合并。白银综合厂等一些企业在调整中以产品分类进行了分解或撤并。

到1962年11月15日,市属工交企业由原来的35个调整为22个,职工由年初的2922人调整为2793人;社办企业由年初的37个调整为16个,职工人数由原来的637人调整为392。通过调整和贯彻《工业70条》,对在“大跃进”建立起的工业,进行合理调整。清仓核资,改善经营关系,生产趋于正常。据统计,上半年亏损的6家企业,5家扭亏为盈,仅有1家亏损,但也逐月减亏,同时工交企业坚决将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面向农村,面向轻工市场,当年列入计划的30种产品中,为农村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占三分之二,且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铁木小农具及碗、鞋等日用品基本可供给农业生产和群众日常生活所需。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约5578万元,是原计划的34.22%,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约997万元,接近完成计划。基本建设全年投资总额1133.7万元,完成计划。

3、精简城市人口,减轻农业负担。在集中力量调整农村经济政策的同时,党中央还采取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城镇粮食销售的有力措施。周恩来在1961年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会后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动员城镇人员到农村安置,参加农业生产。

1960年8月26日白银市委根据中央7月北戴河工作会议“关于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及省委精简机构,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第一线的指示,部署全市压缩城镇户口和职工精简工作。至11月28日,当年全市精简压缩城镇人口工作结束,计划精简压缩城镇人口16985人,实际精简16380人,直接参加农业生产一线劳动的16092人,其中职工2101人(不含靖远县。靖远县11月17日改隶白银市,年内共精简城镇人口9832人,其中职工612人)。1961年9月4日,白银市委、市人委召开城镇人口精简工作会议,部署1961年精简工作,计划精简城镇人口2万人,年内实际精简17928人,其中回本市农村2248人。1962年的精简城镇人口工作从3月下旬开始,至年底,全市共撤并国家机关单位72个,企事业单位44个,共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24205人,占全市精简任务21000人的115%,其中精简职工15896人,动员家属返乡8096人,压缩吃商品粮学生213人。同期内调入职工和迁入家属2301人,增减相抵,实际净减21904人。至12月末全市实有城镇供应人口60275人。通过精简工作,全市企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做到减人不减产,达到精简节约、促进生产的目的,最主要的是压缩粮食销量,比上年减少1179万斤,下降24.8%,节约工业资金750.6万元,而且有18300人从城镇回到农村,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这对解决当时的经济困难,支援、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1963年3月,白银市委召开精简工作总结会议,从1960年至1962年,3年共精简、下放职工20609人,城镇人口减少44949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52429人。这些被精简下放的城镇人口绝大多数是白银市市郊区的城镇人口。

4、开展城市整风,整顿领导作风。1961年2月11日,甘肃省委转发《城市整风座谈会议纪要》时指出,在兰州、玉门、酒泉、白银4个省辖市的工厂、商店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一次整风运动,反掉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整顿队伍,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各级领导水平,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发展生产,继续跃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任务。4月6日至10日,白银市委召开城市整风工作座谈会,市委书记处书记杜芳铭传达中央西北局城市整风座谈会精神。这次城市整风主要在工矿企业、财贸、文教、政法和城市人民公社中进行,以“三整”(整顿领导作风、整顿制度、整顿队伍)为中心,开展反五风。参加运动的单位75个,职工2.5万人,张贴大字报13.3万张,提出批评意见14.4万条。白银公司、银光厂、白银市棉纺厂为白银市城市整风试点单位。反五风运动到8月底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