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地方志》计量统计的方志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研究(1994--2018)(三)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地方志 | 日期:2023-10-27 11:24 | 阅读:
二 方志学相关知识的生产主体
一般认为,知识的生产或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或源自理论学术探索,它由生产者、传播者、知识内容、生产方式等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生产体系。方志学的知识生产,当然也不例外。作为方志学知识生产、传播的主要参与者,《中国地方志》一直发挥着方志学研究成果发布与传播最主要的专业平台作用。据统计,从1994-2018年共发布各类与地方志有关的论文2769篇,年均110.76篇,论文比较少的年份是1996、1998年,分别为62、67篇,发文较多的为2004、2007、2003、2008、2005年,分别有157、155、151、145、140篇,其余年份多在139-80篇之间。据图1所示,25年间《中国地方志》的发文数量一直处于波动中,大体上1996-1998年处于波谷,1999年后缓慢上升,2003-2010年属于波峰期,2011年开始缓缓下降。
《中国地方志》这个平台上的作者是方志学知识生产的主体,通过作者数量统计可以看出方志学知识生产者的规模状况。据统计,其间的作者共有1687人,人均发表论文1.64篇,作者比较分散。如以发文数论,将20篇(注:只统计第一作者。下同)以上的归为第一梯队,则有王晖、陈泽泓、梅森等6人;将10-19篇归入第二梯队,则有王卫明、仓修良、巴兆祥等21人;其余在1-9篇不等,以1篇的居多。这里将发表论文前50位的作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方志学领域比较多产的作者。从作者的合作情况看,有253篇论文为2位合作完成,30篇论文3位作者合署,有1篇论文作者达4人。
对《中国地方志》论文的来自地域,我们进行了调查。除12篇无地址、1篇来自美国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都贡献了与地方志有关的知识,如宁夏11篇、青海9篇、海南6篇、西藏3篇,香港、澳门、台湾各1篇。其中来自北京的最多,达338篇,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区,这可能主要是北京方志事业发达、高校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之故。此外,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安徽、上海等也相当的多。方志学相关论文的作者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等经济较发达、方志文化传统得到较好继承发扬的省区,只有新疆是个例外。新疆尽管修志历史晚于内地,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开展修志活动,创办《新疆地方志》刊物,积极鼓励修志人员开展方志学研究。2000年9月25-27日举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第四次工作会议,对1999-2000年撰写的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2003年4月1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提出“广大修志人员都要加强对续志理论的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重视,自然大大促进了新疆地区的方志学知识生产。
方志学知识的生产,作者固然是第一位的,但作者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当攸关。通过作者单位的标准化处理,方志学相关论文的作者分布在765个单位,除去地域不明的、单位在美国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大陆地区安徽省39家、北京市57家、福建省28家、甘肃省19家、广东省41家、广西壮族自治区14家、贵州省19家、海南省3家、河北省28家、河南省33家、黑龙江省14家、湖北省24家、湖南省23家、吉林省12家、江苏省53家、江西省16家、辽宁省17家、内蒙古自治区9家、宁夏回族自治区6家、青海省3家、山东省53家、山西省35家、陕西省25家、上海市25家、四川省35家、天津市7家、西藏自治区2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家、云南省24家、浙江省55家、重庆市11家。表3为在《中国地方志》上发表论文量在10篇及其以上的单位名单。
从作者单位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成果最多,的确起到了领导与表率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志办公室是主力,县(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力量不容忽视,如浙江省萧山区、江苏省张家港市、江西省石城县、河北省武强县、江西省丰城市、浙江省缙云县等。高校中,安徽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宁波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表现较为突出,形成一定规模的方志学相关知识生产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