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家窑皮影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人民政府 | 日期:2023-03-07 08:00 | 阅读:

白银区强湾乡聂家窑村旧时有-个民间皮影班。“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面哈哈笑。”这是对当时皮影的一个写照。皮影戏是一种流传广泛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要素,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在过去的岁月,皮影艺术为当地生生不息的人们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期盼和对未来的向往,成为当地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聂家窑皮影戏起源于清中期。当时,该村王氏家族中一名叫王有秀的人在陇东一带跟随当地皮影剧团学习演出(王氏家谱中有记载)。老年回家后,曾组建皮影戏班,在五沟十三庄颇有名气,并将此艺术传授给了子孙后代。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皮(驴皮)镂刻并着色而成,故又通称“牛皮影子”。
  聂家窑皮影盛行于民国35年(1946年)至1956年,皮影戏班演员以本村王氏家族的几代人为主,有演员20多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吹拉弹唱,扮演生、旦、净、末、丑多个角色。皮影剧团主要在本村法王庙、关帝庙演出,有时到村民家中给祖宗家神还愿演出。戏班经常应邀到外乡演出,强湾各村及四龙、水川一带演出较多。据说,当时演出水平不亚于榆中青城张熙寿的皮影戏班。傍晚时分演出,男女老少倾村出动,热闹非凡。
  提线(操作)之人,手指灵巧,游刃有余,也是皮影制作人。民国35年初,王树俊受其祖辈王兴廉、王兴虎,父辈王作秦等人指派,到榆中青城皮影戏班学习观摩制作方法,先后制作皮影像二百多个,能演二十多本戏。演员主要有王兴廉、王兴虎、王兴秦、王兴唐、王作秦、王作熙、王作虞、王作平、王作汉、王树发(板胡手)、王树俊、王树英(鼓手)、宋明祥(板胡)等三辈人。总导演王兴廉。
  皮影的制作材料以牛皮、驴皮、羊皮为主,经过加工,制图、镂刻、剪辑、上色等多道工序,透明度高,柔韧性好。
  影人是五分侧面形象,由八部分组成(头、身、胳膊、腿等),胸前一个竹竿,两手各有一个竹竿,从头到脚约七寸长。人物头部有各色脸谱,如正面人物雕成镂空脸,一弯回形环勾眉眼,通天鼻梁,显得俊朗、洒脱;反面人物则突出阴险狡诈的嘴脸,将眉夸大,一幅老奸巨猾的坏样子;丑角在眼睛上加画一个圆圈儿,表示诙谐轻佻。皮影动作不仅要灵活自如,而且要和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相吻合,各种套路干净利落。
  聂家窑皮影以唱功见长,有无唱不成影之说,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其唱腔、念白与秦腔相同,板式也与秦腔板式一样,如慢板、尖板、二流等。
  演出剧目主要有《全家福》《财神图》《百花山》《香山还愿》《魁花井》《万寿图》《黄河阵》《封神演义》《朱春登放饭》《包公戏》以及唐僧取经的几本戏。
  皮影演出时,设立荧幕(多用白布),用一大碗清油,做三根粗大的灯芯,点燃油灯置于幕后,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并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