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17-03-03 14:37 | 阅读:
羊皮筏子 皮筏分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黄河流域的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牛羊成群,为制作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最初是用牛皮胎进行水运,以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将牛皮袋捆在木排下制成皮筏,发展到后来,由于羊皮有材料多、制作简便、便于组筏、轻便、易充气、易搬运等特点,而兴起了羊皮筏子。羊皮筏子由清光绪年间兴起,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不断。它是兰州的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皋兰县及省内的靖远县、永靖县、景泰县,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青铜峡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和青海省循化县等地的重要水上运输工具。它以羊皮为囊,充气、扎缚,以木架捆绑而成,分为600个和460个皮胎的大型、360个皮胎的中型、330个皮胎的小型载货筏和13个皮胎组成的载人皮筏4种。其特点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可谓“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羊皮筏子的驾驭根据筏子大小不同,由1名至8名筏工组成,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掌浆领航,其他筏工统一听从号令。过去黄河水道既无水文资料,又无导航设备,运送过程十分凶险,所以形成了许多禁忌,如每次开筏前,筏客们都要沐浴净身,选好“黄道吉日”,然后杀鸡宰羊,祭祀河神或龙王,他们十分忌讳讲“破、沉、撞、没”等字眼,只许乘客称他们为“掌柜的”或“把式”,不许称呼“筏子客”或“航家”。路过一些“事故多发地点”时,禁止乘客询问地名,漂流途中每见河神庙或龙王庙,都要停下来进庙烧香磕头,祈求一路平安。他们的工作虽然十分艰辛、危险,但苦中有乐,一路划桨,一路高唱嘹亮的“花儿”。从光绪年间至今世代沿袭,羊皮筏子连续不断承载了多少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这是其历史价值;羊皮筏子造型美观、独特,很具观赏性,已被制作成雕塑、工艺品等,这是其艺术价值;它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研究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项目,这是其文化价值;它不消耗资源能源,制作容易,操作简单,无噪音、无污染,所以它还具有经济实用价值。但是,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和交通设施的便捷,羊皮筏子的货物运输和载人功能基本消失,主要功能转向娱乐。由于需求量小,传承人越来越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运输功能丧失、旅游又尚未兴起时,就曾一度中断,处于消亡状态。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羊皮筏子漂流作为一种特色旅游项目,由民间自发组织才又重露头角。所以,羊皮筏子的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目前,羊皮筏子在白银市内仅在景泰黄河石林景区和靖远县部分旅游景点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