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区“一五”计划的实施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地方志 | 日期:2023-07-18 16:32 | 阅读:

1、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计划。1953年—1957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皋兰县水川区、北山区和靖远县北湾区3乡主要产业是农业种植,因此发展农业是首要任务。《甘肃省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农业生产建设上提出的具体任务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注意粮食生产的增加;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集中人力和物力,根据山、川、旱、塬的不同条件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扩大耕地面积;积极增加农副业产品和土特产品的生产,有计划地扩大工矿区和城市郊区蔬菜水果的生产。皋兰县委、县政府于1953年拟定《皋兰县农业互助合作发展计划(草案)》,办成水川区桦皮川等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得到省委农村工作部的充分肯定和赞同。1954年8月30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委常委会议认真总结《皋兰县农业互助合作发展计划(草案)》实施经验,又增加信用合作、供销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计划,完善为《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计划》。11月1日,县委又经过2个月的调查研究,拟出比较全面的综合性发展计划——《皋兰县委关于大力全面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计划》,内容包括农业互助合作发展计划;农业基本建设规划;供销社、信用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计划;文教、卫生、电讯、交通事业发展计划;党组织建设、干部的培养和训练计划;合区并乡、加强党的领导计划等等。1954年12月,省委农村工作部在内部刊物《工作资料》第140期刊载了全文。1955年9月,毛泽东将这个计划的题目改为《皋兰县的三年发展计划》,并写了一段近400字的按语,收录到他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

《皋兰县的三年发展规划(1955—1957)》得到毛泽东的称赞,鼓舞了皋兰县的干部群众,对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从1955年到1957年的3年中,皋兰县委召开了17次常委会,专题研究落实《计划》问题。《计划》中关于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和供销社、信用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方面,将全县各乡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3类地区,规定具体发展目标。北山、水川两区17个乡中,蒋家湾、金沟口、白茨滩、川口、王家岘划为第一类地区,要求在1956年秋收前基本实现合作化,到1957年参加社、组农户达到87%以上;桦皮川、白崖子、大川渡、鹦鸽湾、麦地沟、武家川、红岘划为第二类地区,要求到1957年基本实现合作化,参加社、组农户达到82%以上;聂家窑、东台(郝家川)、白银、西滩、崖渠划为第三类地区,要求到1957年秋收前参加社、组农户达到67%以上。信用社发展计划要求1955年实现合作化,达到每乡1社;供销社发展计划要求1956年达到每乡1个分销店;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计划要求到1957年达到每区1个以上。发展水利方面,在蒋家湾、桦皮川各设立1处抽水机站,安装抽水机8台,代替天车,扩大水浇地面积;在北山地区挖泉、打井、修涝池,平均每户建1个水窖,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北山、水川两区各设立1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个卫生所、1个妇幼保健站,平均每户养1头猪、10只羊,粮食亩产水旱地平均150斤以上,棉花亩产达到38斤,水川要扩大果树种植面积。

北山区、水川区自从按照这个《计划》开展工作后,不仅领导心中有数,而且也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全体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在大办互助组、合作社等运动中,热情高涨,积极参加。“一五”时期,北山、水川两区各设立1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个卫生所、1个妇幼保健站,粮食、棉花产量都有了提高,增加果树种植面积。在抗旱救灾中,响应上级号召,打井、建水窖,抗旱保墒,争取多收粮食,解决农民群众基本生活。北湾区3乡在靖远县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群众生活的有效工作。

2、兴修水利,发展农林牧业。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在1956年党的八大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大会确定的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要决策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全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对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1956年1月,中央提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957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四十条”),其中第五条提出:“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止水旱灾害,”并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把水利基本建设摆放在农业发展突出位置。

水川区、北山区及北湾区3乡分别在皋兰县、靖远县领导下,高度重视发展水利建设,尤其是沿黄一带,积极发展水利事业,扩大水地面积。早在1954年春夏时节,水川区引进抽水机,推广解放式水车,在蒋家湾船湾子安装3部,每天可灌18亩地。对沿河的13部天车进行维修,每天每车灌地6亩,扩大水浇地面积。北山区组织群众挖泉、打井、修涝池、建水窖,初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金山、砂河沿黄村社借助靖丰渠提高水位的优势,利用木质挂水车和解放式水车,在原来天车浇水的基础上,又发展部分水浇地。“一五”期末,北湾区开始筹建北坪抽水机站,把金山、砂河干旱无水的北坪改变为水浇地,增加水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在抓水利建设的同时,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利用山坡等地势,种植各种适宜成活生长的树木。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北山区和水川区,积极推行平均每户养1头猪、10只羊的计划,这个计划虽然没有完成,但还是取得一些成绩,农户家猪羊的饲养量比“一五”前有了较大增长。

3、地方工业开始起步。“一五”时期,北山区随着白银厂和八〇五厂的开工建设,地方工业也随之起步,到1957年,建成投产的工厂有白银市建材厂、白银市食品厂、白银市被服厂、白银市屠宰厂等企业。

1954年省上决定在白银厂附近建一座生产砖瓦等建筑材料的企业,就近供应白银公司和八〇五厂建设所需要的建筑材料。1955年4月建材厂成立,原名郝家川建筑材料厂,初期只生产红砖和青砖,砖瓦车间位于下孤山以西。1958年1月14日省人委下发文件,将地方国营郝家川建筑材料厂下放由白银市筹委会领导,企业更名为白银市建筑材料厂,7月4日白银市正式成立后,隶属白银市工交局。1960年5月26日开始,建材厂水泥车间对外称白银市水泥厂,同时根据上级要求,建材厂派出4名技术工人支援西藏建设。1960年建材厂工业产值比1957年增长3倍以上。1963年移交白银区,1964年将位于东台村的石灰车间分出,成立白银石灰厂。1968年建材厂更名白银区砖瓦厂。

1957年,省商业厅投资兴建白银市食品厂,开始只生产糕点,有职工12人。后逐步扩大到生产奶油、豆沙、白糖冰棍及桃酥、油炸蚕豆、蛋糕、酱油、食醋等,均以手工操作为主。同期兴建的还有白银市被服厂、白银市屠宰厂等企业。以上企业均于1963年移交白银区。

4、“一五”建设的成就。开建大型企业奠定了白银的工业基础,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和八〇五厂的开工建设,催生了新兴的工业城市——白银市,对白银的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深远影响。白银因企设市,由于白银厂和八〇五厂的建设,使得荒芜的郝家川改变为工厂林立的新兴的工业城市,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冶金、化工、棉纺、针织、电线电缆制造、交通运输、商饮等多行业的工业城市。1956年工业总产值271万元,建筑业87万元,交通运输业410万元,商饮业384万元。1958年上述4业分别增长为576万元、126万元、460万元和426万元。

工矿业发展成为行业的支柱企业。白银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有“共和国长子”之称,它的铜、硫产量在20世纪70年代为全国产量的25%和40%,曾经取得连续18年产量、产值、利税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的好成绩。

培养了一批技术专家、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为白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资源基础。白银厂和八〇五厂建设期间,就先后选派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干部赴苏联及国内兄弟企业培训学习专业技术及管理知识,他们刻苦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成为白银工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并为白银经济发展和干部队伍储备了人才。

初步奠定发展农业的基础。《皋兰县的三年发展规划(1955—1957)》的实施,对农村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农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北山区、水川区努力完成“一五”时期上级党委部署的生产发展计划和《皋兰县的三年发展规划》中所设定的任务,在1956年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接近100%。有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加入合作社、合作小组,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个体小商贩分别纳入代购代销、合作小组、合作商店等组织。水川区、金山、砂河沿黄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在干旱地区开展水土保持,打井筑坝,改变干旱面貌。大力推广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对农业增产起到显著作用。水川区、北山区及北湾区3乡1957年粮食总产量达627.7万公斤,比1953年的291.6万公斤增长115%;其中各乡镇1957年粮食产量增长具体情况分别是:王岘乡120.36公斤,比1953年66.33公斤增长81.5%;四龙乡65.83公斤,比1953年42.34公斤增长55.5%;水川乡178.05公斤,比1953年102.05公斤增长75%;强湾乡95.6公斤,比1953年24.85公斤增长285%;武川乡167.86公斤,比1953年66.83公斤增长151%。各乡农民收入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由于工业建设的起步,推动城市建设,人口随之逐步增长。白银厂和八〇五厂的兴建,使荒凉的郝家川建设为城市,在奠定白银工业基础的同时,人口也随之增长,1957年域内总人口为85500人,比1953年的30900人增长176.70%;其中农业人口由1953年的30500人增长为1957年33600人,增长率为10%;非农业人口1953年仅有400人,1957年增长为51900人,增长近1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