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区恢复农村经济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2-11-16 16:07 | 阅读:

  1、生产自救,恢复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中共中央积极应对,迎接挑战。根据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各项基本方针,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水川区、北山区和北湾区3乡在皋兰县委和靖远县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生产工作,尽快恢复生产秩序。
  1949年10月24日至26日,皋兰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兰州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领导农民进行劳动生产”是皋兰县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同一时期,靖远县根据上级有关指示,做出关于农业生产的安排。但是,由于域内大部分粮食产地属于旱地,自然条件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1950年3月11日,甘肃省政府电呈中央《关于甘肃灾情的报告》称:自去年秋季重灾之后,甘肃省今年春荒严重。为此,省政府提出“生产自救为主,互助互济及政府救济为辅”①的方针。在重灾区设立救灾机构,发动全省机关、部队、团体捐助活动。1953年2月19日,甘肃省委发出《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针对去年部分地区夏秋欠收,入冬雨雪稀少,至今不少地区已呈灾情,灾民近百万。省委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把领导救灾工作当作中心任务。”北山等地干旱灾情相当严重,解放以后连续3年干旱少雨,特别是1953年,遇上1929年以来最大的旱情,庄稼几乎绝收,如北山域内,拔下来的麦子秸秆都无法捆扎,只能用口袋装上,收成连籽种都没收回,人畜饮水都受到严重威胁。加之黄河水位下降,大部分水车停转,沿黄河的水川区和北湾区3乡也程度不同的受旱。针对这种严峻旱情,皋兰县委和靖远县委根据省委指示精神,积极应对灾情,组织起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1953年6月17日,皋兰县委发出“生产救灾为党的中心工作,集中一切力量争取时间,多种秋田,提倡多种一亩田,多救一户灾民”的指示,加强组织领导,紧急召开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工作会议,统一领导思想和工作步调,并根据全县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出生产救灾工作任务和办法,派工作组,分片包干,具体领导。同时,成立生产救灾办公室,全面指导生产救灾工作。
  2、打井取水,战胜干旱。水在干旱少雨的北山区、水川区来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针对当地农民思想保守、顾虑大,不愿在打井修水利上花钱吃苦的问题,皋兰县委、县政府一方面采取多种办法打通群众思想,另一方面,县级领导亲自赴最干旱的北山区,以水川区玄帽乡打井安装解放式水车取得成功为示范,说服群众,打消群众的保守思想。采取重点示范安装,逐步推广的办法,在重灾区北山区采取打井、挖水窑、修涝池等措施,解决人畜的饮水困难,为抗旱救灾工作打下基础。
  3、省吃俭用,厉行节约。为了响应毛泽东同志“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号召。皋兰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普遍遭受旱灾,夏田欠收的情况,于1953年9月26日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全体党员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发动群众节约备荒,在灾区开展“勤俭持家、储粮备荒”的增产节约运动,教育群众省吃俭用,节约度荒,并将这一措施贯彻于生产救灾始终。北山区、水川区各级干部帮助灾民订立家庭开支计划,并总结表彰节约度荒的模范,在农村中树立艰苦朴素、省吃俭用的良好风气,妇女做到“惜米、惜面、节省柴炭”。
  4、互助互济,共度灾荒。广泛开展自由借贷,其目的是调节粮食、籽种分配不均的现象,使家家都能及时下种,不误农时。主要途径有以互助组为主互相借贷、通过信用组借贷、利用亲朋关系互相借贷、由乡村干部动员调剂剩余籽种等。大力开展互助合作。互助合作是解决缺乏劳力、畜力、农具家庭的有效途径之一。土改以后,各区乡农民分得土地,但一家一户进行农业生产,仍然存在一定困难。有些家庭缺乏劳力,有些家庭有劳力则缺乏牲畜和农具,有些家庭劳力、农具等都缺乏,这成为恢复农业生产和救灾度饥荒的不利因素。如何将农民组织起来,有效解决当下农业生产的困难,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皋兰县委始终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生产救灾的精神开展农业生产工作,面对1953年的旱灾,县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统一思想认识,提出了“组织起来,战胜灾荒”的救灾方针,认识到只有组织互助组,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饥荒,渡过难关。早在1950年,皋兰县庄子坪群众为了解决单户独干缺劳力少畜力的困难,自发组织变工队、临时互助组,对此,县委也及时向省委汇报,因势利导,积极试办互助组、合作社。1953年3月9日,皋兰县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魏兴祥农业合作社在庄子坪试办,试办1年就增产。因此,皋兰县委决定从1953年冬季开始每区试办1个农业合作社。1954年4月,水川区试办桦皮川农业合作社,至此,白银区辖域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诞生,此后,北山区及北湾区3乡陆续建立农业合作社。互助组、初级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一经建立,就在农业生产中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农业增产增收,有效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生产自救、增产爱国、共度饥荒的信心。面对自然灾害,互助组带动群众积极防灾、抗灾。1953年,北湾区3乡,在遭遇干旱、虫害蔓延的严峻形势下,互助组将农民组织起来,抗旱、防寒、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同时,采用科学种田,改进耕作技术,条播密植,及时播种,使用化肥,合理灌溉,加强田间管理,互助组的耕地普遍增产。经过几年干群的共同努力和苦干,1955年始农业形势逐步好转。
  5、发放款粮,救济农民。政府发放救济款,激发农民生产自救的信心;发放救济粮,稳定农民缺粮的恐慌情绪。在发放救济粮款的过程中,贯彻“重点发放、集中使用、救济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实行“三评、四比、自报公议、民主评定”的办法,做到发放救济公平合理。195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根据灾情年年均有救济粮、款的拨付。如1954年4月《皋兰县北山区粮食供应统计表》显示,北山区属重灾区,全区总户数1700户,总人口10780人,1953年粮食实际总产量640800市斤,人均59市斤(未缴公购粮)。全区余粮户17户,158人;够吃户39户,231人;缺粮户1611户,10283人。粮食缺口很大,政府每月给缺粮户供应一定的口粮,帮助农民渡过春荒。
  1953年水川区大多数耕地受灾成数在5至7成,少部分耕地受灾2.5成左右和8成以上。1954年4月7日《皋兰县水川区粮食供应统计表》显示,当年全区2734户,16763人;其中重灾区占939户,6055人;轻灾区占1795户,10707人。1953年粮食实际总产量2317600市斤,其中上缴公粮205660市斤,购粮111000市斤。除上缴公购粮外,年人均粮食120市斤,其中重灾区年人均粮食54市斤,轻灾区年人均粮食154市斤。全区余粮户518户,3188人;够吃户591户,3546人;缺粮户1625户,10028人。每人每月平均供应(粮食)数20.04市斤,其中重灾区21.01市斤,轻灾区19.08市斤。
  1954年5月20日皋兰县《北山七个区发放救济情况表》显示,水川区救济户623户,3398人,发放救济款人民币3500万元(第一套人民币),救济粮6000市斤,救济麸皮19000市斤;北山区发放救济粮16850市斤,救济麸皮70000市斤。从这些不完全的统计数据中反映出,每遇灾年,党和政府心系人民,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
  北湾区三乡在靖远县委的领导下,根据灾情,上级及时发放救济粮和救济款,帮助农民度饥荒。同时,采取以工代赈进行救济。另外,通过铺砂压地、开垦荒地等方式,恢复生产。
  6、引导私营工商业,成立供销合作社。解放初,水川、北山两区境内没有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商业,村社仅有的私营工商业是以适应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市场而产生发展的,规模很小。商业方面主要有水川金沟口自由市场和五条沟口自由市场和个别私营杂货铺商业贸易,主要是私营商业,如水川区,解放前有李老七、张应堂在金沟口各自开设的羊肉馆,张联俊等3人合开的杂货铺,外籍山西人开设的杂货铺以及较小的门市,还有魏列魁开设的一家车马店(旅店),供车马及商贩歇脚、住宿,张润泉开设的药铺等。大川渡、五条沟口、白茨滩、蒋家湾均有私营的杂货铺、斗行(粮行)开设。金山一带的商品贸易主要在北湾街自由市场,主要是农产品和生活日用品的交易。手工业方面有聂家窑烧制雪花盐的盐场和境内几家铁匠铺;木业制造的从业者主要是木匠,以流动的方式入户加工,如加工农具、家具、建房等,总之,以满足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发展需求,服务于群众。雪花盐除供给本地群众食用外,主要供给陇西等地。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水川区、北山区等及乡社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扶持帮助私营工商业的指示精神,积极帮助和引导私营工商业主,做好实业,公平交易,为恢复农业生产和保证群众生活做出努力。同时,规范市场,打击欺诈、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非法行为,使生产和生活得到基本保证。
  1950年下半年,皋兰县水川区、北山区及靖远县北湾区相继成立供销合作社,起初以国家资本为主,可以参股的股份制企业,主要经营粮食、煤炭、棉纱、棉布、食油、食盐、煤油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同时,主要收购大宗农产品和外销部分农产品。供销合作社主导市场经营活动,稳定市场物价,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私营商业以零售的方式主要经营国营商业经营范围以外的商品,还鼓励私商长途贩运,活跃城乡交流。还有货郎担走街串巷,贩卖针头线脑,方便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