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区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来源: | 作者: | 日期:2023-01-30 10:09 | 阅读:
一、学习宣传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意义。1952年,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考虑我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意义,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规律的:第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它们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在它们和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三、中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2、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11月20日甘肃省委发出《关于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通知》后,水川区、北山区及北湾区3乡,分别在皋兰县委和靖远县委安排下,积极贯彻落实,组织区乡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文件,大力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月初,各乡村在集镇、人口聚集区悬挂“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家都过富裕生活”“按照农民自愿,发展互助组,成立生产合作社,一步一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工业大建设”等省委宣传部拟定的宣传标语,以农民为主要对象,以通俗易懂、广而告之的形式进行广泛系统的宣传。12月下旬始,区乡干部组织农民群众学习领会省委发出的《执行中央关于今冬明春向农民宣传总路线的指示的通知》,宣传统购粮食政策,宣传发展互助合作和1954年农业增产等内容。1954年初,区乡党组织按照上级部署,发动干部、党员和积极分子,通过开大会、写墙报、贴标语等形式,加强学习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工作,通过学习宣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活动,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社会主义觉悟得到提高,基本确立社会主义观念,干部和群众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多打粮食,踊跃交售余粮,激发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