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主整社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地方志 | 日期:2024-05-29 10:30 | 阅读:

二、民主整社

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1955年12月起,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初,中共中央提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草案和建设社会主义要又多、又好、又快、又省的方针。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把注意力转移到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上来的意向,反映了党和人民希望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把生产力发展的更快一些的愿望。

至1956年底,境内共发展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50个,入社农户基本达到100%。这些农业社建成后,全体社员以高度的劳动热情掀起了巨大的生产高潮,经过一年的经营,农业合作社组织有了进一步的巩固,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工作中仍有不少缺点,主要是:部分干部对阶级路线模糊,阶级政策贯彻的不好;生产经营管理没有完全走上轨道;有些农业社分配上执行少扣多分,该扣的未扣,该留的不留,给扩大再生产造成很多困难;不少干部缺乏民主作风,遇事不和群众商量,没有全面抓住增产措施,一个时期自由市场开放,对单干户放的宽,公粮不交,义务劳动不出,偷税漏税的现象严重存在,没有及时注意限制,助长了一部分富裕中农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农业社的进一步巩固和生产的发展。皋兰县委按照中央关于改进农业社工作的三个指示,决定从1957年12月5日至1958年2月,用两个月时间,分两批在全县开展以整作风、整思想、整政策、整组织和整生产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整社工作。整思想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在大鸣、大放、大争的基础上,从思想上、政治上继续开展两条道路的斗争。整作风主要是整顿干部作风,在合作社内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办社。整政策的中心是协心互利政策,贯彻阶级路线。整组织主要是调整合作社和生产队的组织规模,使之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团结。整生产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健全生产管理制度,保证合作社能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是整社的中心目的,也是为巩固合作社打下物质基础。

水川区委、北山区委按照县委的安排,开展整社工作。整社作法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先党内,后党外,先干部、后群众的方法,从传达四干会议的精神入手,组织干部和群众学习讨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和全县十年发展规划,通过讨论,搜集群众对十年发展规划的反映和意见,然后在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和全面总结合作社优越性的基础上,由社委会讨论初步提出本社今后十年全面发展规划草案,然后交给群众讨论,根据群众的意见修改后,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最后定案。第二步:根据鸣放出的问题,发动群众从上而下的全面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是社内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社干作风是否民主,财务管理是否公开,三包中的各种问题,互利措施执行的情况,社干、社员对待国家、社和个人三者的关系是否恰当,社员历行增产节约、勤俭持家和铺张浪费的现象。问题查出后,按照边鸣放、边检查、边改进的方针,大力进行整改,做到提高思想、改进工作,达到推动生产,巩固合作社的目的。第三步:在问题处理结束后,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改选社委会,调整村社和耕作区,做好粮食的平衡和分配工作。

通过整社,改进农业社的缺点,健全各种生产管理制度,从政治上、组织上、经济上使农业社得以巩固,克服右倾保守思想,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以新修水利、水土保持和积肥造肥为主要措施的大生产运动。

三、兴修水利,多措并举,提高产量

中共中央下发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简称“四十条”)的重点是突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工业的重要作用。毛泽东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写的按语中提出: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在大力发展农业中,白银市委把水利基本建设摆放在突出位置,在农村各地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这一时期,境内除水川和四龙沿黄流域有少部分农田为水浇地外,其余大部分农田为旱地,农民只能靠天吃饭。上级党委皋兰县委和靖远县委纵观辖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农业历史,深深体会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干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天敌,要集中一切力量战胜这个敌人,是辖区农民长期的奋斗目标。境内乡社几年来根据本地自然特点,在工作中本着“三水”齐抓的原则,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与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和“修、管、用”三位一体的精神,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开展兴修水利工作。

在水位较深,水量不足的武川等地,采取打井提水等办法挖掘地下水源,加大水量,扩大灌溉面积;在地下水较多的地区,主要安装抽水机、锅驼机,发展自流灌溉,整修渠道,引水上山;在水源充足的黄河沿岸地区,如水川、四龙等地,加强天车管理、衬砌渠道、安装抽水机、脚踏水车,实行小畦灌溉,经济用水发展水利;在既无地面水又无地下水的地区,打水窖、挖涝池、修土坝积蓄雨水扩大灌溉。

兴修农田水利,是群众的工作,必须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也只有密切结合了群众增产的要求,才能大量开展工作。北湾区金山等乡,修整靖丰渠,兴修北坪100千瓦上水工程,有效解决了北坪农田灌溉问题,旱地变水地,粮食亩产大幅度提高。水川沿黄区也因地制宜,兴修黄河提灌工程,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在充分利用水利资源,改变自然面貌的工作中,由于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贯彻执行 “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采取上述措施,使许多村庄改变干旱面貌,生活得到改善。

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武川等干旱地区采取整修洪水漫地、植树造林、作沟壑土坝、打水窖、挖涝池等措施,既避免水土流失,又提高粮食产量。同时,根据群众历年来的经验还采取铺压砂田、洪水漫地、抗旱播种及种植高产作物等有效增节措施,提高亩产。麦地沟社是个山大沟深的山区,历年受到程度不同的灾害威胁,但由于他们采取“及时整地保墒”“立即抢墒播种法”等抗旱播种措施,在多灾的情况下,仍然获得较好收成。1956年该社抗旱补种粮食920亩,平均亩产54.4斤,其中亩产100斤以上的有100余亩,有8亩地亩产150斤。这个亩产量与水地无法相比,但对旱灾时的旱地来说,成绩是可喜的,收获的5万多斤粮食,每人每天按1斤口粮分配,能解决130多人的温饱问题。另外各乡社还注意做好增施肥料、推广新式农具、繁育和推广当地优良品种、防止和消灭病虫害、合理密植、适时灌溉、伏耕秋翻、中耕锄草、扩大复种面积、改良土壤等增产措施。195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57年,虽然遭受严重灾害,仍取得好收成,棉花总产、油料总产、籽瓜总产、蔬菜总产、各种瓜类总产、水果总产、造林面积等均比1952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总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大力开展带动和促进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学校布局及管理体制调整

1956年12月,白银市(县级)设文教卫生科。1958年4月,白银市(地级)设文教卫生局。1961年11月,市郊区设文卫科,1963年8月改称兰州市白银区文卫科。1964年4月,文卫科分设为文教科和卫生科。

1、幼儿教育。1958年,白银市第一小学附设幼儿班,招收幼儿27人。1960年发展为托幼混合班,幼儿40人,幼儿园长1人,保育员2人。1963年,幼儿园改设到白银区第三小学,修建平房5间,入院幼儿增加到90人,分大、中、小三个班,有教师6人。1973年,幼儿园从第三小学迁出,在中心街建成白银区幼儿园。

2、小学教育。1956年3月,皋兰县在郝家川新建北山区第一、二小学(年底改称白银市第一、二小学)。1957年9月,白银市第三小学建成,同时附设两个初中班。1958年7月,白银公司职工子弟小学建成开学,收回公司系统在地方小学就读的学生约200人。1962年,白银市第一小学被列为全省20所重点小学之一。

3、中学教育。1957年前,白银区境内无中学。求学者要在兰州及皋兰、靖远等地中学就读。1957年9月,白银市第三小学附设两个初中班。1958年3月,筹建白银市第一中学和白银师范学校,校址同在原白银针织厂。8月,白银市一中及白银师范学校同时招生。一中招收初一新生4个班、高一新生1个班,同时接受区第三小学附设的2个初中班为二年级;师范招收2个初师班和1个中师班。1958年10月,上海新艺工厂内迁成立白银市针织厂,占用市一中及师范校舍。1959年3月,市一中、白银师范同时迁往皋兰石洞寺,暂时利用皋兰县原人民银行的房屋上课。同时,在市一中现址重建市一中和师范校舍。1959年秋,市一中招收高一新生两个班、初一新生4个班。年底,新校舍竣工,1962年2月,两校迁回。1961年秋,首届高中、中师学生毕业。1962年5月,白银师范撤销,大部分教职工及校舍并入市一中,在校学生并入靖远师范。

1958年秋,农村部分小学改办成普通中学和农业中学。9月,金山公社的金山、平堡两所农业中学,水川公社的金口民办中学和大川渡、蒋家湾农业中学、莺鸽湾民办中学,王岘公社的王岘民办中学和川口农业中学,武川公社的火家台农业中学先后成立,均于当年招收新生。

1959年3月,白银市对辖区内中学进行撤并调整,金口、莺鸽湾民办中学和大川渡、蒋家湾农业中学合并成立白银市第四中学;金山、平堡农业中学合并成立白银市第七中学;川口农业中学合并到王岘民办中学。9月,各校招收新生。1961年,王岘民办中学毕业一届新生后撤销,在校初中新生合并到市一中。1965年9月,王岘公社创办大坝滩农业中学,1968年8月撤销。

4、职业教育。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办起初级农业中学5所,课程设置上,除基础课程外,农业基础为专业课;课时安排上,半天上课,半天在田间劳动实践,通过3年学习、实践,掌握了一定的农业技术,为人民公社培养农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