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来源:白银区人民政府 | 作者:白银区地方志 | 日期:2024-06-28 09:11 | 阅读:

一、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从1958年开始,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失调,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白银干旱少雨,大部分地方又是靠天吃饭,因此发生饥荒频率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不算,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几年就有好几次,如1952年秋旱和1953年春旱,粮食损失很大,还有1957年6月强湾发生严重水荒,大量人口外出,麦地沟80%人口断炊。1958年秋,乡社各村劳力都被调去大炼钢铁,秋粮无法收获,加上其他原因,导致1959年到1961年的严重饥荒。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白银同全国一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大跃进”在各行业开展起来,大办工厂、大炼钢铁,随后人民公社化运动也相继开展,大办公共食堂,这些极“左”运动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给社会经济建设造成极大损失。1959年粮食减产,号召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只能“低标准、瓜菜代”,造成缺粮少菜的局面。1959年2月,白银市区粮食供应出现紧张局面,市内库存粮食仅够供应4天。政府多次研究降低城镇粮食供应标准。1960年出现饥荒,公共食堂陷于困境,许多食堂名存实亡,群众基本口粮无法保障。发动群众大搞”代食品”采集和研制,凡是能够食用充饥的野菜、草籽等统统归于代食品。在城市大张旗鼓地开展每人增产“百斤南瓜、百斤洋芋”的群众运动,1960年9月,银光厂为解决吃粮问题,先后在水川蒋家湾和武川等地建起4个农场和1个渔场;白银公司于10月成立农牧处,先后在景泰正路、一条山办起农场,以期度过饥荒。农村由于旱灾和“共产风”的影响,粮食减产,农民普遍出现吃不饱肚子的现象,开始出现人口外流、浮肿、死亡等情况;白银市区由于粮食供给不足,营养不良,出现的浮肿病、肝炎、妇女病较为普遍,仅白银公司就有占职工总数的40%的职工患上浮肿病。乡社农村,普遍出现粮食紧张、农民群众吃不饱肚子的严重情况。同时,存在有因缺粮饥饿而死人的现象,但人数极少。

二、对“共产风”的初步纠正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困难,中央开始总结经验和教训,开展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1959年4月至7月15日,白银市委根据中央郑州会议、上海会议精神,充分发动群众,自上而下开展全民算账(算经济账、政治账、思想账和相互关系账)工作,纠正“一平、二调、三收款”的错误,初步纠正“共产风”。

1、队为基础,权力下放。白银市属14个公社经过群众充分讨论,确定为130个基本核算单位,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给生产大队、生产队、作业队下放权力。公社给基本核算单位退回统上来的劳力6128人,大车449辆,牲畜1175头,农具341件,羊122616只,资金3563046元,下放小型工厂617个。核算单位互相退还无代价平调的土地25327亩,牲畜337头,农具341件,资金230076元,粮食1926940斤,偿还互相支援的劳动工日18668个。

2、基本算清市、公社、生产队和社员之间的经济账。市上算出应兑现现金1886697元。其中实际兑现公社一级的251255元,实际兑现生产队队一级的是467780元,实际兑现社员的是841734元,兑现率达89.7%。公社一级算出应兑现2424566元,实际全部兑现,其中实际兑现生产队593314元,实际兑现社员1831252元。生产队算出应兑现社员1702084元,实际全部兑现。市、公社、生产队3级共兑现社员4375070元,全市郊区平均每户社员兑现现金166元,每个社员兑现现金26元。社员普遍反映:是多年来分钱最多的一次。同时,公社、生产队归还占用社员的房屋、农具、家具、羊只等,恢复自留地22552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8%。

3、重新分配1958年收益。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社员所得中按劳分配占60%左右,供给部分占40%左右,如王岘公社五星生产队共94户社员,算账前增收户38户,平收户27户,减收户29户。算账后增收户80户,平收户10户,减收户4户,社员收入明显提高,劳动积极性大有提高,较好地调整了国家、集体和社员之间的利益。

4、整顿干部队伍,民主选举机构。召开社员大会和社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召开党员大会和党代会,选举党组织成员。

5、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民主管理等制度。

通过这些措施,大集体与小集体、小集体与社员间的矛盾,党群关系得到缓解,干群关系、上下关系及相互关系得到一定改善,农村紧张局势得到缓和。